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冯老师公开课获奖设计).doc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2了解神话的特点。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能力目标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3研究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搜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有一位创造人类的天神,她是谁知道吗?(生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师板书课题)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二、整体感知课文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女娲用什么造人?女娲怎样造人的?(学生读课文,找答案,老师适时点拨。)三、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后习题,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两段话读一遍1、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课文又丰富了哪些内容呢?(生说,老师适时点拨。)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2、风俗通里的这两则短文和课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呢?为什么?(生说,老师适时点拨。)3、师: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打出: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神话特点: 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4、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下。(生说,老师适时点拨。)四、研读课文一起来看课文的516部分1、哪些句子表现了女娲的心情和“人”诞生后的喜悦呢?2、请同学们配合一下,演绎一下当时的场景,屏幕打出适当改动过的文章:女娲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这个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最后女娲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跳着叫着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妈妈!”“妈妈!”“妈妈,妈妈”3、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4、放视频感受那欢呼跳跃的场面。五、进一步探究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1、现在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言之成理即可))2、如果是你来编写这个故事,你会为女娲改编一个怎样的造人原因或方法呢?(生自由作文,老师适时指导点拨)五、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这篇神话用了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表现了我们祖先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发扬这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六、布置作业1、把智子疑邻改写继续完成,修改后写在作文本上。2、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编一个小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