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docx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第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二、理解诗意1.读正确、流利。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2.理解诗句。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三、想象悟情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指名读,师相机指导)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生:(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感情朗读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生自由读背,指名背)五、练习巩固1.默写这首诗。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第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导入,读题释题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二、初读,读通读顺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5.师生合作读。三、再读,感受“不同”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四、品读,感悟“不识”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五、升华,积累运用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3.练习背诵。题西林壁苏轼(宋)横侧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高低不识只缘认识事物(果)(因)第3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2.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2.认读标拼音的字。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5.去掉拼音指名读。6.老师领读。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8.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9.男女生接读。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11.齐读。12.背读。13.领背。14.同桌互背。15.齐背三、品诗句,悟道理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4.一起说诗意。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5.悟道理。指名说。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四、谈雪梅、拓诗词1.简介诗人。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2.师读诗,简介诗意。3.生齐读。4.谈雪梅的关系。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诗。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6.总结。四、谈雪梅、拓诗词(续)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雪梅雪白梅香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