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共168页).doc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任课教师 :教 学 进 度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13.53.9社戏 回延安523.123.16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533.193.23大自然的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543.26-3.30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554.24.4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564.84.13诗经二首 写作:学写读后感574.164.20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584.23-4.28课外古诗词诵读595.25.4最后一次演讲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105.75.11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5115.145.18撰写演讲稿 举办演讲比赛5125.215.25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5135.286.1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时讲话5146.46.8庄子二则 5156.116.15礼记二则5166.196.22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5176.256.29课外古诗词诵读5187.27.6期末复习及考试5197.97.13期末复习及考试5教 学 工 作 计 划学生知识现状及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 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习惯,上课学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发言不够活跃。学习心理方面,半数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低,差生较多。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和要求(本学期讲授教材起讫章节和篇目)第一单元是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组元。写作的主题是“学习仿写,结合学过的课文,把握仿写的技巧,训练仿写的能力。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运用恰巧的应对技巧,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单元主要由“科学说明”内容构成。写作的主题是“说明的顺序”,引导同学们合理运用时间、空间、逻辑性顺序写好说明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旨在让我们了解低碳生活对于环境的意义,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 第三单元是以“先哲幽思”为主题编写的,四篇课文都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写作主题是“学写读后感”,帮助我们了解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读后感”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带我们进一步体会中华诗歌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第四单元以“精彩讲演”为主题编写。 “演讲写作”是“撰写演讲稿”,意在引导我们掌握演讲词的写作要领。“演讲活动”以“举办演讲比赛”为主题,旨在引导我们进行文明得体的演讲比赛活动。 第五单元以“记游天下”为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写作“学写游记”倡导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发现、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口语交际“即席讲话”意在倡导同学们学习即席讲话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现场发挥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六单元以“吟诵经典”为专题内容,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写作“学写故事”旨在培养我们把握记叙文的要素,掌握叙述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意在教育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文化的思想。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贴近时代和学生现实。 时 间 教学内容 1 17周 单元课文教学18、19周 总复习综合训练及期终考试教材重难点1.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4.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5.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课前做到深挖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而合理的学习指导案,力求针对学生的学情,真正发挥学习指导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2、每堂课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4、加大对合作小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对学和群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5、批改作业,自身会做到及时讲解,及时有效的批改。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书面观要整洁,正确度要高。漏题者要及时补上,不全面者要及时补充,错题者要及时纠正。必要时个别学生还将会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讲解。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6、创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他们,激励关爱他们。对待他们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细心、耐心,少一些冷落、焦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 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缩小两极分化。 单元归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以“民俗风情”、“科学说明”、“先哲幽思”、“精彩讲演”、“记游天下”、“吟诵经典”为专题内容,新版本仍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旧课本说明文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古诗文方面,注重诗歌经典的学习与养成,所选课文充满睿智与哲思,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的总要求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讲、注、解、习”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写作能力。继续实施素质作文过程体系与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积累、写作和欣赏、评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写作特长。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编排,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贴近时代和学生现实。 (一)、古诗文方面,沿袭单独组元,每单元四篇的方式,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要狠抓古诗文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二首、唐诗二首、二则、二则等。 (二)、现代文方面,倡导启发讨论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课本里的课文语言都比较流畅自然,写作手法多样,活学活用,对于初中生来说,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 兴趣。 (三)、新教材增加“口语交际”部分,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得到拓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综合性学习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古诗苑漫步”、“以和为贵”等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投身社会实践,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是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组元。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地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夜航看戏的经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表达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吴伯箫的灯笼,笔法自由,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情感和回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中华民族的意义,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写作的主题是“学习仿写,结合学过的课文,把握仿写的技巧,训练仿写的能力。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运用恰巧的应对技巧,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1 社戏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法与学法】教法:、导读法、问答法。、质疑法、精讲法。、赏析法和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二、教学新课1社戏知识简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2呐喊简介。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3背景简介。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送豆。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略写的是。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的船回来了;小伙伴们与“我”同去;双喜写包票。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人物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板书设计多种表达方式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学新课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三、板书设计赞美2 回延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诵读、理结构、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读研结合 合作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三、教学过程:w 听录音朗读w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预设字词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一读诗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根据“从 (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 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 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2、 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 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预设引导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四、拓展探究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五、小结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六、作业:1、课后背诵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3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重难点】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教学方法】提问法、教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教学过程】一、 导入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2、明结构。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1、寻美点。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学的体会。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三)布置作业。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四)板书设计板书: 安塞腰鼓刘成章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意蕴美形式美4 灯笼【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1. 请多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最难忘的物品,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2. 导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温馨动人;往事犹如一串欢快的音符,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二 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三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四 正音:神龛:kn 司马懿:y 斡w 旋 怅惘chng wng:幽悄qio霍骠pio姚五 释义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斡旋:调停、调解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怅惘:惆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