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教部编版(54制)七年级下册语文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doc

  • 资源ID:49733       资源大小:57.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30金币 【人民币3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人民币3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人教部编版(54制)七年级下册语文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doc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教学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预习检测:1背诵默写诗歌。2作者简介: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3文学常识: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二、读诗要求: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品诗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答案预设: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怆然泪下。四、小结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你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业布置】搜集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文。望岳【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三、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五言古诗特点: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四、感知探究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师点拨:“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荡胸”两句。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此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五、背景介绍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品情感,赏名句。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明确:分析内容;抒发情感;蕴含哲理;运用修辞;炼字角度)学运用: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抒发情感;蕴含哲理;运用修辞;炼字角度。)(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六、小结中心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七、拓展延伸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教学重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峰,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轻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二、新课教学1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出示自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交流资料,了解作者。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1)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品读,体会诗的含义。师范读。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描写景物;抒发情怀。3生品读前两句。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入云的气势吧!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生品读后两句。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1)补充资料: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2)补充资料: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3)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作者构思的精深。“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4)同时“浮云”,李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三、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诵读,表达情感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2学生练读。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4听范读。(出示课件)5齐读。(配乐)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五、课外延伸1师谈话: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2配乐,读诗。(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作业布置】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生字词。【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哲理,并加以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2你们知道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吗?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3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是谁发现的?(陆游)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4初读诗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5教师范读(课件:音乐)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二、了解背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三、依章据本,展开想象,还原画面,理解诗歌。明确(大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富。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四、入情朗读,层层理解。(1)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如:莫笑农家腊酒浑。(2)学生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3)学生齐读诗歌。(4)经过三次朗读,请你以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小组活动。)老师示例: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足鸡豚”待客热情。)学生展示,老师择要点板书。(5)板书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足鸡豚”待客热情。)风光之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 所见所闻所感 习俗之美(“春社近”,“古风存”。)诗人心情之美(“闲乘月”,“夜叩门”。)(6)颔联不仅将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语浅近,富于哲理,你读到了怎样的哲理呢?明确: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逆境完全可以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境,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7)这首诗歌展现的内容是江南农村生活,将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美的乡村风俗和谐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精细地刻画源于诗人对山西村优美景色和优美人情的沉醉与不舍。而此时的陆游却是这样的处境: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此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免相位,陆游也遭到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倡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任上罢官,回到家乡山阴闲居。陆游满腔爱国情绪,却只能苦闷还乡。追问:你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明确:尽管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但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8)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也应该像大诗人陆游一样坚信: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二、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盦,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盦全集。三、朗读这首诗。四、对诗句的理解: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抱负。五、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六、名句赏析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七、小结全文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义深刻,耐人寻味。13 / 13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54制)七年级下册语文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阳光男孩)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