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7页).docx

  • 资源ID:49458       资源大小:4.17MB        全文页数:1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7页).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7页)课题光的直线传播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方法先学后教,引导法,启迪法手段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板书设计4.1光的直线传播1、 光源2、 光的直线传播3、 光线4、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1.光源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山城夜景,那么,这些把山城点缎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点评: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教师:提前分钟到教室,用投影仪投影以下文字“激光直射人眼时,会对眼睛有损伤,实验前、后及实验中绝对禁止激光直射自己或他人眼睛!”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在小学或更早的时候做过手影游戏吗?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重温儿时的欢乐,谁先来试一试?教师: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由活动引入问题: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的惟妙惟肖的表演,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思考了一下)教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想要知道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们今天不可能全把它们研究完,选出其中的两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影是怎样形成的?、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呢?解释介绍光源种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四位学生利用投影仪做,教师请学生边做边解说。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手是肉色的,为什么影是黑色的?、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吗?影是怎样形成的?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手影为何不在黑板上?有些光学现象可以解释注意有些问题可以给学生归类,但是不要过度解释。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引导鼓励: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插一竹竿,水能绕过插在水中的竹竿而向前流动,光能否像水那样绕过吗?教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教师:介绍大家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地介绍:卫生香(或有烟蚊香)、一空烧杯、一装有水(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的烧杯、玻璃砖一块、火柴、蜡烛、激光笔、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夹子(大的三个或小的六个)、一根细线】,要求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寻找你的证据。教师引导:太阳光射进教室时,此时我们看不到光,设想一下,用扫帚将地上的灰尘扫起来,还看到吗?教师引导:自然界中大的天文现象教师:用投影仪演示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因陋就简,形象直观),并投影出它的解释图。接着说明其应用“夏、商、周断代工程”过渡:我国古代对光的这种传播规律早有记载,最早的是世纪墨经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下面我们重温一下古人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除上述记载外,我国宋代博学家沈括有一部科学巨著,被英国的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坐标,大家知道这部巨著吗?梦溪笔谈它里面也有这一现象的描述投影:“若鸢飞于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所束,则影与鸢相逆,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给出解释投影:作图给出解释过渡:情景设置:两小孩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所进行的争论。关于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问题在历史上还有一段故事。投影出光速的测定史:伽利略实验。阅读后说明:科学家和我们常人一样,也会有错或想不到的地方,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正是因为伽利略的失败,才使得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多更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光速。光速到底是多少?现在测得光速为3*108m/s,即每秒钟光要走3*108m的距离,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圈教师小结:投影:三、光的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课堂回顾:光是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说明。光的传播速度为。用步枪瞄准射击时,要求“三点一线”,这是规律的应用。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形成的天文现象,科学家利用天体力学的方法向前推出历史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确切年代,再结合古籍中天象的记载,令人信服地确定了的确切年代。完成了工程。发散与问题: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光速都是3*108m/s吗?光如果不是沿直线传播,而是像水那样向前流动,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与现在相比又有什么不同?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一类比。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同时学生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1、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 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3、 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4、 光在玻璃中即固体中沿直线传播。光可能沿直线传播学生回答:实验收集证据学生不会用烟雾来显示光的传播方向总结归类: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学生交流:学生自己做给其他同学看。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直线传播的实例:学生可能没有举出日食和月食。了解日食月食形成原因,从而更好的解释问题,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讨论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方面的应用,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学生活动:用自制的针孔照相机观察蜡烛火焰的像。学生交流:可能观察到屏上的是圆形的,正立的小孔成像有几个问题需要解读1、 成像是倒立的2、 像与影的区别3、 像的性质是什么,也就是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与联系。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认识光的传播速度空间之大光年的概念。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从而全面强调科学知识而不是相信迷信邪教的东西。1、 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2、 牛郎星与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3、 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达标检测必做题.1、晴天,常常可以在茂密的树下看见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由于____形成的,这些小亮斑是_____。太阳光垂直射到一个极小的三角形孔上,那么它能在地面上产生的形状是_____。2、 打雷和闪电在远处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 (选填“快”、“相等”、“慢”)。3、.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操作:(1)将小孔做成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我们发现所成的像( )A.与物体的形状相似 B.与小孔的现状相似C.与物体的现状无关 D.与小孔的现状无关(2)保持物体到小孔之间的距离不变,增大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的大小相比( )A.变小 B.不变 C.变大(3)保持光屏到小孔之间的距离不变,减小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所成的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来的像的相比( )A.变亮 B.不变 C.变暗选做题在下图中用作图的方法表示点光源A照到室外的范围大小(用带有箭头方向的直线表示光线,箭头方向为光的传播方向)。学生达标情况分析教学反思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时1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2.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 点重点:长度的测量。难点:单位的换算,特殊长度的测量。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直尺、三角板、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等。板 书 设 计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km m dm cm mm um nm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方法:(1)会选(2)会放(3)会看(4)会读和会记3、时间的单位:h min s4、时间的测量:秒表或停表5、误差和错误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案】1、在家用卷尺测量餐桌的长宽高并记录2、在家用秒表测量自己围运动场跑一圈的时间并记录2、 【观察思考、引入新知】生活中我们常通过眼睛直接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观察课本P10两幅图:帽檐的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个较长?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先观察,再用尺量,我们的视觉可靠吗?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仅凭感官,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准确。为了正确的认识世界,我们发明了很多仪器和工具,例如:尺、钟表、温度计等。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时间和长度的测量。3、 【课堂探究案】1长度的单位1 km=1 000 m=103 m1 dm=0.1 m=10-1 m1 cm=0.01 m=10-2 m1 mm=0.001 m=10-3 m 1 m=0.000 001 m=10-6 m 1 nm=0.000 000 001 m=10-9 m 反馈练习一:1. 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窗户的高度是1.5 (2)圆珠笔的直径为8.O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4)课桌高度大约7.5 2. 10-1m= dm; 2 10-3 m= mm1m= m2.610-6 m= nm 3.41012 nm= m 3107 mm= km2长度的测量认识刻度尺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实验”。明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1:练习使用刻度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1.1-3和1.1-4,让学生了解正确放置刻度尺的方法;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知道区分大小格;会记录,知道注明测量单位。实验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将测量结果填入教科书第12页的表格中。学生可以两人一组,一人测量,一人记录。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错误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反馈练习:同步 读图题练习刻度尺数据读数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 s(2)时间的测量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活动。两人一组,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4、误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误差,怎样减少和避免误差。(1)误差定义: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2)误差不可消除但应尽量减小。(3)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四、【课堂检测 】 同步P3检测(ABC)12345 (BC)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什么收获?在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课本P15.(ABC)123(C)4教师出示问题提问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评价教师简单介绍举例说明量程和分度值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学生实验提问题说思路讲方法教师评价引导学生讲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引导生自学教师出示检测试题引导出示作业学生展示测量过程和结果动手测量实验体验总结回答学生识记学生完成思考学生仔细观看回答问题学生动手实验学会思路和方法学生练习学生讲解边讲边体会边总结学生自学完成检测小组交流和总结记作业课后记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了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个别学生对单位换算的进率不熟练,须课后再完善。课题:运动的描述教学内容:运动的描述教材简析: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3)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指出参照物。教学重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了机械运动;根据物体的运动指出参照物;参照物的概念。教(学)具准备: 杯子、水教学过程自我修改整引入: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新授:分1问题1:请列举出生活中静止的物体有哪一些?运动的物体有哪一些?观察图中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运动结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这些物体运动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一、 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反馈练习一判断甲图和乙图中小车是否运动?观光电里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问题2: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分2二、 参照物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做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注意()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活动一:运用教室的东西,展示运动和静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 1、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2、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活动二;学生表演,甲、乙同步向前,甲运动吗?为什么?乙运动吗?为什么?如果说甲是静止的,可以吗?为什么?分3总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反馈练习二应用:合小结;测此处教师使用手写 教学反思:主备人:使用人: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3. 会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v=s/t 及其变形公式的计算。4.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动物的各种运动,引入新课。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二、新授:(一)探究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播放百米比赛视频,思考问题:(1)在跑步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观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2、小组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二)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1、学生阅读课本第19,20页,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vs/t(3)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单位换算:1m/s=36km/h完成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5m/s____________________km/h 10km/h_____________________m/s(4)阅读课本第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2、速度计算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mms B炮弹:1000ms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kms D火车:360kmh一列火车200m长,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6km的铁路桥,求火车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计算】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三、总结本节知识点:1、速度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板书设计: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种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是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学科物理年级/册八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注意事项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按照规则做好实验有难度。难点分析学生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学生进行全面实验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 2、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 3、教师总结:要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实验原理:v=s/t2.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来测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3.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木块、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停表:测量小车经过路程所用的时间t。根据实验原理公式,计算小车平均速度。具体实验:介绍实验装置组装注意事项:太低:斜面的坡度很缓,不易于小车下滑。太高: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运动时间变短,不便于测量。目的:便于测量记录时间。进行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通过的路程,从小车前端到金属片之间的距离。2、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将对应的全程和前半程的路程时间填入设计的表格中。小车在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还需要进行测量吗?路程(m)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s1= 0.900t1= 5V1= 0.18前半程s2= 0.450t2= 3V2= 0.15后半程s3= 0.450t3= 2V3= 0.225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小车沿斜面顶端到低端的速度在逐渐增大。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 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cm,测得时间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2)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3)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4) (4)v BC_____(填“”“”或“=”)v AC.小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斜面不宜垫的太低或太高太低:斜面的坡度很缓,不易于小车下滑太高: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运动时间变短,不便于测量2、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做变速直线运动,并不从木板上脱落。3、小车通过的路程,应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不是斜面的长度)。教 学 设 计课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1班别教具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不同介质的传声速度不同。理解回声。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知道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 学 过 程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明确目标1、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 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2、 导入:大家都欣赏过音乐吧?我们听到的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教材,梳理本节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参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方案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设计说明:1学生探究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如果学生不会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二:声音的传播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学生尝试回答: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教师总结: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幻灯片出示视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教师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学生尝试: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谈话声目标导学三:声速当天空中带着大量电荷的云层接近时,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这时,会同时产生雷声和闪电。但是,我们往往在看到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时,还要过一会才能听到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1)物理意义:用来描述声音传递的快慢。(2)大小: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关于声速的计算:例: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在比赛时,他做好起跑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请你帮他计算,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多长的时间?解:已经显示的时间为:拓展延伸: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明白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例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原因是光速比声速快。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物理兴趣。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检测目标1 太阳和地球都在不断的扩展和收缩,这时会产生“呼吸”的声音,若用仪器在地球上进行探测,则仪器____听到“地球的声音”_____听到太阳的声音。(填“能”或“不能”)2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3 唱片能将声音记录下来,是因为制作唱片时在唱片上按照声音的变化规律刻下了深浅不一的浅槽,这样唱针遇到这些沟槽时就会按照原来声音的规律_______,从而产生与原声相近的声音。4. 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5. 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板书设计第1节 声音的发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1)150C时,v声 =340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领导评课意见学校检查记实教学后记课题2.2声音的特性(2)主备人班级授课人课时第 2 课时授课时间课程标准掌握声音的特性,并知道其决定因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力目标通过做“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德育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案一、知识回顾二、引入三、响度四、能力提高五、音色六、科学世界七、小结八、达标检测板书课后反思1、物理学中,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定义: 。单位: 。符号 。2、声音的三是: ,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_音调越高。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它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人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__________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_______Hz的声音.人耳 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实验一: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过程方法如图所示,轻敲音叉响度 ,观察 重敲音叉听音叉响度 ,观察 。实验表明: 越大, 越大。 越小越小。研究方法 。结论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振幅越 响度越高。反馈练习一声音响度大时,振幅 ,反之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 ,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拓展1: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拓展2: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7页).docx)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