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04页).doc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04页)物体的质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掌握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2)在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晌的过程中,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单位,托盘天平使用。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橡皮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辛弃疾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教师口述: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写的是傍晚的景色。大家可以在课后查阅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详细地从文学角度研究一下这首词。现在请大家找出这首词中所涉及到的物。学生活动:集体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口述:这首词所涉及到的物有动有静,有有生命的,有无生命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我们也会知道哪个物体所“大”或“小”,即所含物体均是由物质构成的。教师活动:展示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家具所含的木材多。教师活动:同时展示两张不同样式椅子的图片,再同时展示两个不同样式的茶杯的图片。教师口述:刚才图片中展示的桌子和椅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定性地判断出哪个所含的木材和陶瓷多。但对于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椅子,我们怎样才能判断它们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质量。讲授新课一、质量教师活动:讲解质量的定义和单位。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基本单位是kg,其他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g = 10-3 kg1 mg = 10-3 g = 10-6 kg1 t=103 kg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质量有初步的认识。物体质量/kg物体质量/kg流感病毒约10-19成人4910细菌约10-11大象可达6.0103大头针约8.010-5鲸可达1.5105U盘410-2大型远洋货轮约2.0107手机1.810-1地球6.01024笔记本电脑1.03.0太阳2.01030二、测量质量的工具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教师活动:PPT展示托盘天平的图片,介绍托盘天平的结构。教师活动:通过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演示并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记下所测橡皮的质量。托盘天平使用前要注意以下3点。(1)天平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2)游码归零。看托盘天平的游码是否指在分度盘的零刻线处,若不在则将游码调至零刻线处。(3)调平。观察托盘天平的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若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说明天平已经调节平衡。若指针左右摆动幅度相等,也表明天平已经调节平衡。若指针向左偏,则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右调。托盘天平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左物右码。天平左侧的托盘放待测物体,右侧托盘放砝码。(2)再次调平。通过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再次调节天平平衡。增加砝码时先大后小,如果到最小的砝码还不能平衡,就调游码。(3)读数。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侧托盘中砝码的质量之和,再加上游码的示数。教师活动:讲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2)向盘中加减码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砖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p4。教师活动:演示用托盘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师生活动:将刚才测量过质量的橡皮用小刀切成3块,让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测量这3块橡皮的质量,其他同学观察。师生活动:将刚才测量过质量的那3块橡皮切成6块,再找另外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测量这6块橡皮的质量。师生活动:比较这3次所测得的橡皮质量的大小。教师总结:我们看到,将一块橡皮切成3块或6块后,橡皮的形状变了,但其质量没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橡皮切入3块或6块后,其所含的物质并没有变,所以其质量也不会变。教师活动:设问下列问题。A冰块熔化成水,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其质量有变化吗?B泥团被捏成小动物,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质量有变吗?C将质量为200 g的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苹果的质量有没有变化?教师活动:总结质量的物理意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因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变化。典题剖析例1 决定一个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是( )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B物体的形状C物质的状态D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答案:A解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一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都无关。因为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质量是不变的。综上,本题选A。例2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约为3 gB人的步行速度约为5 m/s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2 mmD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答案:A解析: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6 g,一个乒乓球质量约为一元硬币质量的一半,在3 g左右。故A符合实际。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 m左右,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 m = 0.1 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人体正常体温在37 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 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综上,本题选A。课堂小结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2)进一步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3)掌握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的质量的过程中,体会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液体质量的测量。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液体质量的测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烧杯、水等。课的类型实验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提问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教师口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质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实际动手来测量物体的质量。讲授新课一、 测量物质的质量(一)测量固体的质量学生活动:测量回形针的质量。教师活动:巡视并作必要指导。(1)将天平水平放置,并然后观察天平的量程、分度值。(2)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3)多次测量一枚或多枚回形针的质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内。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枚回形针质量/g一枚回形针数量/g123(二)测量液体的质量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学生活动:测量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教师活动:巡视并作必要指导。(1)测量空烧杯的质量。(2)测量装有水的烧杯的质量。(3)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二、交流评估教师活动:提问以下问题。(1)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有什么区别?(2)在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怎样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3)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游码尚未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就调节天平平衡对测量结果有无影响?(4)在“测量烧杯中液体的质量实验中,有两种不同的操作顺序。先测量烧杯的质量和后测量烧杯的质量,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问题,并作回答。教师活动:理答。典题剖析例1 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如图1所示情况。(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2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华所说的两个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虚心地听取了小华的建议,重新进行操作。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情况,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g。答案:(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托盘(3)应向右盘内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4)47。4 g例2 小明在练习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怎么也想不通老师为什么反复强凋:(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把游码放在横梁左端的零刻度线;(2)物体与砝码的放置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他想了许久,针对老师强调的两点,进行了如下实验:(1)按天平正确操作程序测物体的质量m物,天平平衡时,砝码个数与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2)故意将游码放在0.2 g的位置,再调节平衡后,继续对此物体进行称量。天平平衡后,砝码个数与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3)天平调节平衡后,故意将此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内。天平平衡后,砝码个数与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图1图2图3请你帮小明分析下,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时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值与第一次不同?答案:(1)36.6 g(2)第二次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为m物20 g+10 g5 g+1.8 g-0.2 g=36.6 g,结果与第一次测量值相同。(3)第三次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为m物(20 g10 g10 g)-3.4 g=36.6 g,与第一次测量值相同。四 课堂小结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经历完整的探究思维过程,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应用;2在深度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教学难点:密度的定义;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教学准备托盘天平(含砝码),大小不同的立方体铁块、铝块,刻度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教师口述:一瓶330 mL的矿泉水与一瓶550 mL的矿泉水,哪个的质量大? 教师口述:1瓶330 mL的矿泉水的价格若为1元。那么,2瓶330 mL的矿泉水的价格是多少?教师口述:上面的问题是不是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新课教学一、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猜想和假设教师口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妨先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然后我们再来验证这个假设。2实验设计分别测量若干材料相同体、积不同的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和质量,然后再分析数据。3实验器材体积不等的长方体铁块若干,体积不等的长方体铝块若干,托盘天平、尺子4进行实验用天平测量每块铁块的质量,分别记作m1、m2、m3用尺子测量每块铁块的棱长,然后计算它们的体积v1、v2、v3换用铝块重复上面的步骤。5数据处理(1)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描出代表所测得的代表铁块质量和体积的点;(2)观察这此点的规律,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3)可以看到这些点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过原点,所以就可判定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的。(4)在坐标纸上描出代表铝块质量和体积的点。(5)观察这些点的规律。(6)用直线将代表铝块质量与体积的点连起来。6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探究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mp4。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表示密度,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注意: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3)单位密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g/cm3)。单位换算:1 kg/m3=110-3 g/cm3,1 g/cm3=1103 kg/m3 (4)常见物体的密度值教师活动:先让学生观察下列表格中的各物体的密度值,让学生总结其规律。密度表规律总结:一般情况下,。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同种物质的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水结冰后密度变小。温度、气压等外界条件可能会影响物体的密度。表格中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常温常压下的数据,气体的密度是0 、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数据。(5)物理意义密度是描述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有关。(6)注意由于热胀冷缩,一般情况下随着物体的温度升高,体积变大,而质量不变,这时密度变小。但有例外,如水。对于固体和液体而言,常温下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很小,一般情况下认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不变的。典题剖析例l 关于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B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C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D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答案:C解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一定的。事实上,物体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物体的质量也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公式仅是密度的定义式,而非决定式。由密度的定义可知,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反而越小。例2 李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的体积小答案:C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水银的密度在表中是最大的,因此说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是错误的。由于铜的密度比铅的密度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可知,铜块的体积比铅块的体积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如水凝结成冰后,密度会变小。四 课堂小结6.4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2)、学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金属螺母、石块、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思考:如何判断金属螺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二)、新课教学一、测量物质的密度活动1 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1、学生们对照课本,思考如何才能判断出该金属螺母的材料,以及判断方法、注意事项。2、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工具?3、如何使用量筒(量杯)测体积?(1)、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单位。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A)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B)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4、学生分组实验:测金属螺母的密度(1)、教师提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测量哪个物理量?(2)、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书本的表中。(3)、学生计算分析,该金属螺母的密度、材料?(4)、交流与讨论:所测螺母密度与密度表中都不一致的原因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适量盐水总质量m;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剩余的盐水的质量m1;(4).盐水密度想一想:(1)、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2)、如果测体积后测质量测量结果又会偏大还是偏小呢?让学生讨论分别回答,让学生学会分析误差。二、密度知识的应用1. 鉴别物质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 .1克,体积为1 .8厘米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2 .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一块碑石的体积是30m3,为了计算它的质量,取一小块作为这块碑石的样品,测出它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50cm3,这块碑石的密度是多少kgm3,碑石的质量是多少吨?(三)、归纳小结1、鉴别物质根据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根据m=V,知道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四)、布置作业课本P15 T2、3(五)、教学反思: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设计课题6.5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目标知识1、 知道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弹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物理属性有多样性。2、 会根据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钉锤、香蕉、铁钉、弹簧、气球、玻璃板、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筷子、石蜡、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等。能力学会交流与讨论,并培养简单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情感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及科学探究的能力重点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知道物理属性的多样性,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难点对物质物理属性的进一步探究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意图:本教学活动,首先以小活动钉钉子导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刷街的形式,让学生在享受家乡美景的同时又在生活中寻找到各种不同的物理属性。亲身体验到物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及提出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经验。教学中还设计了两个简单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通过了解新材料及习总书记的讲话,使学生明白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第三节已经学习了一种物理属性密度,学生对密度是每种物质特有的性质,可以鉴别物质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较容易理解状态、气味、熔点、沸点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及物理属性的多样性。知识能度不大,只要做好引导,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继续进行探究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欢迎来到快乐物理课堂!今天课前先进行一场PK赛,任务是将钉子钉到木板上,需要一名男生一名女生(给女生发一把钉锤,给男生发一根香蕉)。然后让男生总结失败的奥秘。钉子很硬而香蕉太软了。说明物质有软硬之分,这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物质有多种物理属性,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物质的物理属性。二、新课教学1.组织学生讨论桌上两样物品的不同性质并抢答(物品分别是铁钉、铜钥匙;水、酒精;石蜡、水;玻璃、铜钥匙;弹簧、铁钉等)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通过老师买了假的金戒指说明掌握物理属性的重要性。3. 由于物理就在生活中,所以老师周末带领了一只小分队去刷街,在生活中寻找物理属性。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共享单车,启发学生思考自行车上用到的物理属性。4.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一:比较硬度的大小。(探究的物品有铁钉、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筷子、石蜡等)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比较的方法刻划法(操作过程注意安全)2)、收集学生的不同方案,大致确定两种较合理的方案:第一种:认为铁钉最硬,用铁钉分别在其他物品上刻划,比较划痕的深浅。(控制力度相同)第二种:将认为硬度大概居中的物品在其他物品上刻划,能留下划痕的硬度较小,留不下的硬度较大,再用相同的方法继续比较其他的硬度大小。5.介绍物质弹性与延展性演示拉弹簧和压气球,总结弹性的概念:物质发生了形变又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量举例。举例蒸包子,做面条若面团有弹性,将面拉长又会缩回去将永远做不出陕西有名的裤带面,这又是物质的什么性质呢?其实这种性质也可以叫做延展性,像将面条拉长却不会拉断,将面片压薄却压不烂。那么哪些物质延展性好呢?6.老师带领大家刷街来到了美丽的咸阳湖,看到清澈的湖水中漂亮的鱼群,冬天结了冰也能看到冰面下的鱼,这又是利用了什么物理属性呀?哪些物质也有这样的属性?我们把这种性质叫透明度或透光性,它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现在科技很发达,透光性可根据需要用开关控制。7. 由话题引出导热性。当我们刷街走累了,想要休息一下,发现路边有两种椅子,铁的和木头的,大家更愿意坐哪个?(让刷街亲身体验过的学生回答)这是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一样。播放图片及视频“水煮鱼”。这说明什么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8.再由话题引出导电性。刷街刷的天黑,抬头一看,咸阳的夜景更迷人,灯火辉煌。这些点缀夜景的灯都要用电。观察教室快关面板和电线及开关内部结构图片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是不同的。探究活动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器材: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铁钉、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筷子、石蜡等。结论:铁钉、铜钥匙、铅笔芯导电,塑料尺、粉笔、筷子、石蜡不导电总结:将容易导电的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叫绝缘体。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引导学生再挖掘生活。9.组织学生总结学到的物理属性有: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导热性、导电性、硬度、透明度、弹性、延展性、磁性、韧性、脆性10.应用物理属性: 1)、对物质进行分类2)、选择材料课堂检测:假设自己是科研人员,设计师,要设计太空服学考虑哪些物理属性?通常物质某种属性很优越的同时不能兼备其他的物理属性,这样我们就需要不断研发性材料,让它具有更多的更优越的物理属性。结束语:有人说:21世纪得新材料者得天下也就是有科技创新技术就能立于世界的致高地。习总书记说: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同学们,今天的你们风华正茂,必须勤学善思,苦练基本功,明天的你们,意气风发,是祖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吧!学生猜谁会取胜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物质不同的属性有状态、密度、颜色、气味、弹性、透明度等回顾密度的测量。学生分析主支架用钢材利用了硬度,车胎用橡胶利用了弹性。学生重点讨论方案再进行探究并排序。学生回答各种不同的方案。硬度大小排序排序:铁钉、铜钥匙、塑料尺、筷子、铅笔芯、石蜡、粉笔。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物质弹性的大量实例:橡皮筋、弹弓、弓箭、车的减震器、蹦床、撑杆、弹力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网球拍等等。学生讨论这是发生了形变恢复不了原状,想塑造成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应该叫塑性。学生举例:古人鉴别是不是真金白银,会用牙咬,说明金、银、铝等一些金属延展性较好。像纯手工打造的金银首饰,还有很薄的铝箔纸都是利用这一物理属性。学生回答共性是透明,还有老师的玻璃水杯,水晶球,塑料尺等。跟材料和颜色有关。举例:1、古代窗户上糊层纸,屋内会很暗。2、夏天戴墨镜感觉较凉快。应用:照相机镜头、眼镜、塑料大棚、漂亮的水晶鞋等。学生回答:坐木头的,因为铁的冬天会太凉而夏天又太烫。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哪些物质导热性好,哪些不好,并总结结论:金属的导热性较好,木头,橡胶、塑料较差,松软多孔的物质导热性都较差,液体导热性一般也较差,气体更差。大量举例,利用导热性好的有:铁锅,铁板烧,铝壶等。利用导热性差的有:棉被、羽绒服、隔热垫、勺子和铲子及锅盖、壶盖的手柄等。根据电路图将铁钉、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筷子、石蜡依次接入AB间,闭合开关若灯泡发光则导电,不发光则不导电。进出校门刷磁卡利用了磁性,二号桥斜拉钢索利用了韧性,陶瓷玻璃有脆性学生讨论太空服需要考虑的物理属性:轻质、柔软、隔热、有韧性、强度高等等。观看视频有关“石墨烯”的介绍,学生觉得很震撼,很有感触。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初中教材中自成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探索微观世界和宇宙两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历程和在此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物质世界两极的兴趣和展示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人们在揭秘微小粒子世界和探索遥远宇宙空间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关于微观世界的探讨分两个层次:分子和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其中第一节课“走进分子世界” 是学生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开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内容,能从微观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微观结构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尝试从宏观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研究能力,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只是之前尚未接触到抽象的微观世界,本节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5、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具 学具实物投影、水、高锰酸钾、红墨水、可乐、醋、铅块、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教法学法通过对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 师 主 导学 生 主 体点评一、导入1分钟设置情境:走进花园,花香扑面而来,为什么我们没有接触到花瓣,却闻到了花香?观看图片,思考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二、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质微观结构模型15分钟活动1:用铅笔在纸上写“物理”二字,利用实物投影对笔迹进行放大。 提问:那么为了验证猜想,应该怎样做?活动3(演示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微粒之间有空隙。(微粒模型)总结:我们的研究方法与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建立了物质结构模型。观察放大后的笔记,思考:看起来连续的物体,内部结构也是连续的吗?提出猜想:物质是由微粒组成,微粒之间有空隙。思考回答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注意变化的过程,思考此现象说明了什么?观察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阅读了解课本P24第一段,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运用了什么方法?检测:在课本给出的三种物质模型中,选出正确的模型。三、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4分钟介绍: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用喷水壶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分到什么时就不再是水了?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修改微粒模型为分子模型。四、利用显微镜收集到更多证据支持物质微观结构模型4分钟提问:以上从宏观现象出发建立了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而实际上是凭肉眼能看到物质的内部吗?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是否将更有说服力?思考回答观看各种显微镜图片以及分子照片,并以此感受分子的小。五、知道分子的直径,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并建立分子模型4分钟介绍: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氢气分子的直径是2.310-10m ,1标准大气压下,1cm3(比划一下,一个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钟跑出1亿个,你们猜需要多长时间? 约需9000年才能跑完。体会感受总结分子模型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六、收集分子永不停息运动的实验证据8分钟提问:高锰酸钾分子有没有运动?为什么?活动5(演示实验):将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介绍:扩散现象。观察面前的烧杯,思考回答。活动4:鉴别颜色相同的醋和可乐。思考尝试:如何鉴别?观察现象,思考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七、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5分钟提问:分子会运动,而分子间又有间隙,那物体的形态是如何维持的呢?活动5(演示实验):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提问:既然分子间有间隙,而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物体应该很容易被压缩,事实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思考:此现象说明了什么?总结:分子间存在引力思考总结: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八、小结。4分钟总结:以上内容称为分子动理论。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思考回答。阅读课本P26的“读一读”图片和文字。阅读课本中的“生活 物理 社会”,学习和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九、布置作业。课堂练习册 练习六板书一、走进分子世界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动理论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教学反思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是从粒子到宇宙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由于肉眼对微观世界看不见,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在微观模型的选择上根据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做出答案。第一个是我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线再用放大镜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