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89页).doc

  • 资源ID:48820       资源大小:3.23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89页).doc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89页)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3、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盏冷水、温水、热水。学生实验:两只烧杯,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一只。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情境引入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二、进行新课(一)从水之旅谈起水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人造雨”实验。安排两名同学进行“人造雨”实验其余同学观看 (教师协助学生)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或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一段时间后,安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三态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相互转化呢?针对云、雨、雪的形成提出各种问题看书两名同学到讲台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填写课本上空白部分 观看、思考、回答、补充一名同学解释云、雨、雪的形成。由学生完成实验,效果更佳尽量少讲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二)温度1、引出温度的概念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思考探究认同所研究的问题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引入新课进行新课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三)温度计及其使用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总结正确使有方法。5、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6、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一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2、按要求看书,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种类有初步的认识。3、分组讨论、交流,并实验探究后归纳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三、出示目标,让学生小结板书设计: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一、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测量工具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2、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 3、正确使用温度计依目标小结回扣目标可投影四、巩固练习略(见PPT)完成练习反馈矫正巩固练习可分为两部分,当堂完成1、2、3,课下完成4五、作用:课本P7 1、2、4、5题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实验器材教师用:电热壶、冰块、钢勺、水杯、手套学生用:学生实验两人一组,每组有: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烧杯(100ml)、试管、温度计、细线、水多媒体器材:实物投影仪、云、雪、雨的光盘和图片等资料、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听讲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播放动画:海波的熔化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 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 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看书两名同学到讲台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填写课本上空白部分 观看、思考、回答、补充一名同学解释云、雨、雪的形成。听讲、思考 听讲、记忆、思考思考、提出问题 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观看、使用实验、记录、观察汇报、作图、交流、记忆,整理仪器 听讲、思考阅读、比较,发表自己发现的特点、规律或问题了解影响熔点、沸点的因素 由学生完成实验,效果更佳尽量少讲 将两个概念放到后面,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汽化吸热。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致冷。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和规律。3知道什么是液化和液化放热。会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教学重点沸腾特点及条件,液化概念和液化放热。教学难点沸腾特点及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汽化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1课时汽化。(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沸腾自主阅读教材P1617内容,完成13题。1什么叫做汽化?汽化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2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注意观察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如果继续加热,温度怎么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并作出图像,你能从这个实验中得出沸腾的条件吗?时间/min00.511.522.53温度/答:沸腾的特征: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产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气泡上升、由小变大,到液面破裂开来。沸腾时,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变。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什么叫沸点?根据课本P18信息窗,你能猜猜实验中水的沸点为什么比100低吗?答: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中含杂质也影响沸点。易错点:1沸点跟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无关。2因为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故液体在沸腾的同时也发生着蒸发现象。(二)蒸发自主阅读教材P18,完成45题。4汽化有哪两种方式,你能比较这两种方式的异同吗?沸腾蒸发不同点温度条件达到沸点任何温度发生部位内部与表面表面剧烈程度 剧烈缓慢致冷作用无有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5.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晒衣服),说说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和液体的表面积。三、交流展示1如图所示,水沸腾时壶嘴冒出“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无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由于壶内的水先发生了__汽化__现象,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蒸气再遇冷__放__热(选填“吸”或“放”)发生__液化__现象而形成的。2据说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一道点心为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以为笑柄,林则徐不动声色,过几日,林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邀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龇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跳,尽出洋相。冷冷的冰淇淋有白气是因为__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冰淇淋液化成许多小水珠,形成白雾__,而滚滚的热汤反而无白气是由于__油层阻碍了热汤的蒸发__。四、板书设计第1课时汽化1.沸腾2.蒸发五、教后反思第2课时液化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2课时液化。(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液化现象自主阅读教材P1920内容,完成14题。1什么叫做液化?答: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BD)A露水的形成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C夏天湿衣服晾干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E铸铁厂铸钢模3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早晨空气中的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4居民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液化石油气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易错点:“白气”不是气体,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二)液化放热自主阅读教材P1920内容,完成56题。5液化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答:液化需要放热。6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答:虽然水蒸气的温度与开水差不多,但因为水蒸气液化还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比开水烫伤严重得多。三、交流展示今年4月,江城出现了罕见的“返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前几天我市遭遇“倒春寒”天气,地面、墙壁等处的温度__较低__,但近日起,西南暖湿气流来到我市上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较高__,极易发生__液化__现象,使近地面的物体冒“冷汗”。【解析】地面、墙壁等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会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使地面、墙壁变湿。四、板书设计第2课时液化1.液化现象2.液化放热五、教后反思12.4升华与凝华教材分析升华与凝华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是需要放热。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说明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并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重点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清楚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教学器具分别装有冷热水的烧杯、碘升华管、火柴、酒精灯、樟脑丸、青草、硬纸壳、多媒体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流程图示 猜想知识应用演示实验讨论与交流探索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2001年1月,新疆罗布沙漠出现罕见气象。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他们发现.他们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引入并板书课题。2、 进行新课,活动探究(一)探究升华和凝华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观察碘升华管里含有固态碘,给其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开始实验1、猜想:把碘加热会 2、实验过程中,给碘加热,你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4、实验中为什么要加热,不加热行吗?学生分组实验,巡回指导观察现象并讨论、交流: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加热前:碘是 态的物质加热时: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冷却时:碘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引导学生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板书。(二)日常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现象。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冰花、雾凇、雪花的美丽画面。思考: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学生讨论。讨论与交流:如何队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呢?引导学生归纳:先分析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放热。举例: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上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其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小练习:请分析下列现象:1“霜”是怎样形成的?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3. 硬梆梆的冰棒上沾着白花花的“粉”(三)干冰的应用介绍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会变成无色液体,再降低温度,会变成雪花般的固体,经过压缩,就会成干冰,它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在-78时直接变成气体干冰的用途例如:干冰灭火器、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的烟雾效果、利用干冰冷冻食品。1、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2、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播放视频:餐桌上的美景。3、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四)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总结物质三态变化。演示人工制霜。3、 课堂小结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4、 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习题。5、 板书设计12.4升华与凝华1、 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2、升华需要吸热。二、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象。2、凝华需要放热。三、物态变化与吸、放热 气态 固态 液态六、教学反思 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知道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2、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3、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过程与方法经历分组调研、团队合作等学习活动,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研性物理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使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教学难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教学方法小组交流研讨、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生活中,广告随处可见,我们今天的研讨就从一段公益广告开始,一起来看广告。教师:广告中的两个人在下棋, 经过一番对决后,马尔代夫、东京、香港、上海等纷纷败下阵来,最后,二氧化碳、氟利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联合围剿了地球。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教师: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发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洼陆地和岛屿将被淹没,马尔代夫、东京、香港、上海等地将从陆地消失。由于海水侵吞,使得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淡水资源雪上加霜。我们今天的研讨课题是: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推进新课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因素,阻止全球变暖与解决水资源危机已经刻不容缓。做为当事人,大家也已行动起来,积极展开分组调研,三个调研小组分别是:全球变暖调研小组(A调研组)、水资源危机调研小组(B调研组)、珍惜每一滴水调研小组(C调研组)。(PPT介绍各调研小组)现在,请各调研小组派出代表来交流、分享你们的调研成果。调研小组代表上台交流、分享调研成果,教师给予肯定与赞扬。教师:PPT介绍世界水日、国家节水标志、节水徽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最后,用一段公益广告来结束今天的研讨(播放公益广告)。 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析1. 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2.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3. 实例分析,了解热传递的三种形式。4. 了解热量的概念、单位。教材分析本节课建立物体内能的概念,采用的方法是:应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与机械能中的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引出内能,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是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分析。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事例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及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量的概念则是从改变内能的途径之一热传递延伸得出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的一些实例。(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形式。(4)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2)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篇,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提倡引导、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求与内能、内能改变途径及热量方面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法分析本节中关于物体的内能和物体内能的改变,需要学生通过生活事例和简单实验,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由热传递延伸得出热量的概念。教具准备硝化棉、压缩仪、铁丝、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课题观看视频,做引入实验。复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机械能知识,并且类比得出内能,引入课题。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类比,易于学生理解。二、合作探究(一)内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教师引导: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1) 自来水是否有内能?(2) 冰山是否有内能?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入冬了,天气开始变冷了,经常会感到手冷,你通常是怎样让你的手变暖的?1. 探究实验:压缩硝化棉。教师演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瓶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就燃烧起来,这是为什么?2. 学生实验:将铁丝来回弯曲,感觉有什么现象,思考是什么原因。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练习与思考: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事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并且播放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事例的视频资料。3. 演示实验: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儿就觉得发烫。此实验说明:热量从铁丝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这一端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引导学生看课本图片,了解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总结出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热传递的实质:内能发生了转移师生共同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教师讲评: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的作用是等效的。(三)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是J。强调: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因此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到热量的概念,只能说一个物体吸热或放出了热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热量。因此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学习课本知识,并且得出内能的概念和单位。学生交流并讨论。总结: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内能是不能等于零的。学生回答:两手互搓;放在火上取暖;放在温水里取暖等。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让学生再从生活实际中举出一些事例。总结:对气体做功,使硝化棉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因此燃烧。现象:有热的感觉。总结:对铁丝做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找出热传递的条件,热传递传递的是什么,热传递终止的条件。自主发现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践中体验。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我的收获。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后作业题。学生独立完成。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应用。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一、 内能1.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2. 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质量、材料、状态有关。3. 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具有内能。二、 改变内能的方式1. 做功:压缩体积、摩擦生热、锻打、拧弯物体(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2. 热传递:热传导、对流、热辐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三、 热量1.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2. 单位:焦耳 符号:J章节名称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时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二、过程和方法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体现自身去感受知识产生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经历计算热量的过程,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实验;会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生产中是相关物理现象,能学以致用。学生特征要考虑到学生“设计实验”的难度,该实验中“热量”不是直接测量的量,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实验做好相应的铺垫。对实验结果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只要求定性的结论。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第一个由两个以上的因素决定的物理量,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13.113.213.313.413.513.6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体现自身去感受知识产生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经历计算热量的过程,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实验;会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生产中是相关物理现象,能学以致用。项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制定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比热容概念、热量计算公式。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确立比热容的概念,演示比热容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制定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评估实验结果,比热容物理意义及比热容知识应用。教师演示,学生交流讨论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

注意事项

本文(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89页).doc)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