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9元).doc

  • 资源ID:48713       资源大小:14.05M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9元).doc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9元)课文目录:第七章 力1 力2 力的描述3 弹力 弹簧测力计4 重力5 摩擦力第八章 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2 力的平衡3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九章 压强1 压强2 液体的压强3 连通器4 大气压强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1 在流体中运动2 认识浮力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4 沉与浮第十一章 机械与功1 杠杆2 滑轮3 功 功率4 机械效率5 改变世界的机械第十二章 机械能1 机械能2 机械能的转化3 水能与风能课题7.1力教学目标1、 知道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知道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3、 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4、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重点在给出已知力的情况下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识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热身教师由此导入掰手腕比的是什么呢?探究新知(一)教师出示6幅生活中的图片小组讨论归纳什么是力?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怎么表示呢?通过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老师的两个问题可以解答吗?探究新知(二)力可以改变什么呢?教师补充归纳探究新知(三)教师通过播放钢铁侠视频设疑小结练习活动一 比一比 两名同学上台进行掰手腕比赛,同学们为赢的人鼓掌。学生答比的是力活动二 看一看学生看ppt 学生来讲解谁产生了力 接受的一方又是谁。活动三 动一动学生利用器材展示存在力的现象?活动四 议一议小组讨论力是什么呢?学生得出结论活动五 观一观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由电影功夫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从中找到答案活动六 想一想1, 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2, 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能产生力吗?小组讨论并且解答活动七 玩一玩利用手中的道具,小组合作,探究力可以改变什么呢?学生捏橡皮泥 拉伸弹簧,拉拉力器,上台打毽球通过活动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活动八 学一学学生自主学习书上内容,寻找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九 谈一谈谈谈你的收货活动十 练一练板书: 力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七章 力 第二节 力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估测力的大小; 2、认识力的符号和单位。3、能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教学用具:直尺、三角板教学课时:1课时安全教育:天气变化较大注意预防流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形态,迎接学习挑战!学情分析: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都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力的描述是力的知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节课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两方面内容。这节课即使对前面所学的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这节课最开始让同学们回忆力的定义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情况有关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老师举一些例子比如:坐在沙发上的大人和小孩;个大人可以提起一大桶的水,而一个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的水;力越大,球飞的越远用力压气球,力越大,球变形越大。推物体,力气大的能推动物体,力气小的推不动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请学生解释此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说明力的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再问: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同一个地方一定会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吗?老师举一些例子,并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比如用同样大小的力拉门和推门,用同样大小的力在桌子的同一个地方拉桌子和推桌子等等。让同学们解释这样的现象,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接着老师又问:如果力的方向相同,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的地方,效果一样吗?比如推门把手和推靠近门轴的地方;拉动桌子和正中间和拉动桌子的一个角,然后得出结论:力的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最后让学生总结一下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即力的三要素。并且向同学们声明两点,第一,要说明一个力,必须指明力的三要素;第二,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之后向同学们介绍力的单位,并说明牛顿的由来,对科学家牛顿所做的贡献做一些介绍。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力,比如两颗鸡蛋在手上静止时力的大小约1牛顿,一本教科书拿在手里,给手的力约是3牛顿。接着向同学们介绍力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清晰地表述力,便于人们对力的认识和交流,通常采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然后讲述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并指出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进行练习。熟悉力的图示后在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提示学生不要将二者混淆。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我们物理学要达到的一个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三要素,并举例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第五各环节,布置作业,巩固精华。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一种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方向)。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作用在足球上的力的大小、方向、位置稍有不同,就会是足球的运动大不相同。由此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那些因素有关呢?一、力的三要素【活动】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P6图7-2-2控制变量实验事例效果力的大小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沿同一方向推书的中间部位(两次推的方向和位置相同)书在受较大力时,运动速度较快力的方向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方向推书的同一个部位。推力方向不同,书运动情况不同力的作用点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推书的不同部位。推的位置不同,书运动情况不同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总结】:1、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两个力的三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只有两个力的三个要素都完全相同时,他们的作用效果才会相同。【讨论交流】“开门”体验力的三要素P7 图7-2-4判断或用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中的那个要素有关时,关键是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分辨力的三要素中的那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那两个要素没有发生变化,由此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力的符号描述1、物理学中常用符号F表示力这一物理量2、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3、感知力的大小:两个鸡蛋重1N一名中学生的体重大约为500N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 一袋方便面 所受的重力。三、力的示意图(用物理模型描述力)1、用力的图示表示一个力:P8图7-2-5用力的示意图表示一个力:P8图7-2-62、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辨析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概念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用一条长度适当、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粗略的表示力的大小。具体作图方法一、 选(选定要研究的受力物体)二、 (四)定1 定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若题中没有指明力的作用点,一般以物体的中心为力的作用点,用字母O表示。2 定标度。根据力的大小,选择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力的大小一般为标度的整数倍(一般25倍),同时画一个物体所受的几个力的图示时,一定选取同一标度。3 定方向。根据题意确定你的方向,若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有夹角时,还要用虚线表示水平面或竖直方面,并标出角度的大小。4 定长度。根据力的大小和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三、 (三)标1 标箭头。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特别需要注意,箭头的长度应该计算在线段长度之内。2 表名称。箭头附近标出力的名称,一般用F表示3 标大小和单位。在力的名称之后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特别注意不要漏掉单位。一、 选(选定要研究的受力物体)二、 (三)定1 定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若题中没有指明力的作用点,一般以物体的中心为力的作用点,用字母O表示。2 定方向。根据题意确定你的方向,若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有夹角时,还要用虚线表示水平面或竖直方面,并标出角度的大小。3 定长度。根据力的大小选择适当长度,表示力的大小。三、 (三)标1 标箭头。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特别需要注意,箭头的长度应该计算在线段长度之内。2 表名称。箭头附近标出力的名称,一般用F表示3 标大小和单位。在力的名称之后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特别注意不要漏掉单位。区别力的示意图只要求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图示要准确的规定力的标度,然后按规定好的标度详细的表示出这个力3、画力的图示要注意一幅图中要画几个力的图示时,只能选取一个标度,绝不能每一个力各自选一个标度。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一点要画在线段的末端,箭头的长度应该计算在线段长度之内。4 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不能画在受力物体外边,更不狠画在施力物体上。4、在解答分析你的图示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要选好标度,注意力的方向,在作图时,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明确受力物体 明确力的三要素 表力的作用点 选标度画线段(即表示力的大小) 标箭头(即表示力的方向) 注明力的符号、大小和单位 。四、板书设计第二节 力的描述一、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二、力的符号描述1、物理学中常用符号F表示力这一物理量2、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3、感知力的大小:三、力的示意图(用物理模型描述力)1、力的图示(一) 选(选定要研究的受力物体)(二)(四)定定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4 定长度。(三) 、(三)标1 标箭头。2 标名称。3 标大小和单位。2、力的图示(一) 选(选定要研究的受力物体)(二)(三)定定作用点。方向。定长度。(四) 、(三)标1 标箭头。4 标名称。2 大小和单位。五、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游泳运动员用手、脚向后划水,于是人就前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是施力者,自己不受力B、水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C、运动员是施力者,同时又是受力者D、运动员在水中前进时不受重力2、足球前锋队员面对已封住角度的守门员,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一条弧线吊入球门,若不计空气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其在空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A、前锋球员B、足球C、地球D、守门员3、下列关于力的大小的估计,不可能的是()A、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400NB、拿起两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C、九年级物理课本重约3ND、一只普通的苹果受到的重力约0.15N4、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A、船的重力B、水直接对船的动力C、水对桨的推力D、人对船的推力5、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作图题6、用示意图表示被马向右水平拉动的车辆受到的力。7、木箱受到水平向右且偏向上方30的75N拉力作用,试在图上画出拉力。六、课后作业P9 自我评价 1、2、3、4教科版八年级下73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教学资源】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橡皮筋、直尺、多媒体等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拉弹弓、撑杆跳、脚印等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有何不同?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老师演示:挤压气球、捏橡皮泥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压弯直尺;拉橡皮筋;拉或压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受弹力,观察形变。形变引导学生得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让学生举例常见的弹性形变有哪些,塑性形变有哪些?并得出区分的依据。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弹力老师演示:压弯的直尺会把粉笔头弹出去,让粉笔头飞出去的力是什么力呢?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弹力帮助学生总结出弹力的定义,重点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语句。让学生总结出产生弹力的条件。学生认真总结,分析得出产生弹力的条件:一是要发生弹性形变;二是要相互接触。弹力也是力,既然是力,就有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有力的三要素。提问:“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老师得出:产生弹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即发生形变的物体;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受力物体,即与之接触的物体。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老师演示: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是挂钩码,让学生观察挂一个和挂几个的区别,得出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观察总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简单介绍胡克定律,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如:弹力为1N,弹簧伸长2cm;弹力为2N,弹簧伸长4cm;弹力为3N,弹簧伸长多少呢?学生思考回答:6cm讲解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为使其发生形变的力方向相反,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弹簧测力计老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主要是一根弹性很好的钢质弹簧和带有刻度的弹簧壳组成。学生仔细观察测力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L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关系式为:F=kL,k为比例系数,与弹簧本身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学期学过弹簧秤,我们是如何使用弹簧秤的呢?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呢?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首先看清楚它的量程。其次认清分度值,观察指针是否调零。弹簧测力计老师让同学们轻轻拉动弹簧挂钩,会发现什么问题呢?有些学生会发现弹簧被卡住,有的同学发现会有吱吱的声音。老师解释:使用前拉动挂钩,是为了避免弹簧被卡住,发出的吱吱声较大,说明弹簧与壳的摩擦较大,会影响测量结果。老师强调: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误差分析: 弹簧测力计倒置使用,即物体挂在拎手上,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测量前,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方,测量值会偏小。反之偏大。学生分析相互作用力回顾第一节学习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学生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使用;回顾相互作用力的关系。课后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板书设计】7.3 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 形变 4、弹力的三要素: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三、弹簧测力计二、 弹力 1、结构:1、 定义: 2、原理:2、 条件: 3、使用: 3、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误差分析:课题 重力教案设计思想通过对实验与各种现象的分析,创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类比联想。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设计、操作、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课上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渗透简化分析对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5N)、钩码(50g)、细绳、塑料板、铁架台、直尺。教学过程提要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PPT列举生活中重力存在的例子。2、教师演示激光笔松手之后掉落地面说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3、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入手引出重力。1.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体现重力存在的例子。2.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前概念二、什么是重力1、结合PPT讲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引出概念,并提问重力就是引力吗?2、从概念结合生活实例入手说明重力的施力范围。3、同上入手让学生回答施受力物。1、学生思考重力和引力的关系。2、多次阅读概念,明晰引力只是产生重力的原因,得出重力施力范围。3、分析重力的施受力物。1、回顾力的三要素,组织学生思考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总结学生猜想,同一块泡沫与秤砣和一车泡沫与秤砣的对比说明重力大小与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均不全面。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4、帮助学生简化步骤用钩码省去测质量一步。5、巡视课堂并让学生总结实验注意事项。6、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计算重力与质量比值关系。1、猜想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思考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引出G与M有关的猜想。3、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4、学生实验5、总结得出重力与质量关系。6、说明g物理意义。四、重力的方向1、结合PPT中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例子与学生一起得出G是大致向下,讲重力作用线能精准确定重力方向。2、提供器材,让学生将重力方向用直尺表示出来。3、演示学生的实验过程,但将水平面倾斜能观察重力方向不再垂直平面说明重力不是垂直向下。4、结合PPT说明其方向在任何一点都与该点所在水平面垂直引出方向为竖直向下。5、讲解重垂线应用。1、观察并思考重力的方向2、自主探究重力方向。3、观察演示实验认识重力的方向。五、重心1、结合PPT让学生画出一串葡萄所受重力,引出重力等效作用点概念重心,说明重心是为了方便研究的一种理想模型。2、提问:如何确定物体重心?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提到重心的情境。3、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出平衡法确定重心方法,提供器材让学生分组找重心。4、总结1、2、3组学生的实验结论并与学生一起得出:(1)质量均匀,规则物体G心在几何中心。(2)其他物体可用悬挂法(演示实验),仅适用于薄板物体。(3)重心也可不在物体上。5、讲解重心应用。1、画出葡萄重力示意图。2、思考生活情境理解支撑法确定重心方法3、分组实验找重心。4、总结实验结论六、小结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大小3. 重力的方向4. 重力的作用点5. 重心7.5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设计理念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对摩擦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对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的体验和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过事例和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提炼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可能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后,突出“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这个环节,同时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过程性,建立起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的主导权交给老师,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教 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其中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与探究,学生懂得了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也知道可以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研究某个力。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2.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 通过讨论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感受“转换”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感悟合作学习的乐趣;2. 通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养成严谨认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 法与学 法实践体验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来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感受、观察、思考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和用黑板擦擦黑板的事例来感知摩擦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概 念指导学生完成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动手实验:1、不接触的运动2、木块动,木板不动3、木板动,木块不动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突显摩擦力产生时要有“相对运动”这一条件。演示毛刷和木板之间的相对运动:1、毛刷动,木板不动;2、木板动,毛刷不动;引导探究摩擦力的方向感受、观察、思考通过观察毛刷和木板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刷毛倾斜的方向,感知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了解三种摩擦的存在与区别感受、观察、思考三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区分是哪一类型,充分拓展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课件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思考、回答、交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引导学生分类与合并,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思考、回答、交流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初步感知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提出合理猜想的方向性比较明确,避免了学生的胡猜、乱猜现象。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解决:1、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如何控制变量?讨论、回答出操作要领和原理,在实践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思考、回答本课题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为此把“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作为本节的探究重点。由于控制变量法同学们较熟悉,这里放手让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探究与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指导操作要点和学困生)收集相关小组的实验数据选用桌上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所得数据和现象记录在实验纸上不过多的参与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评价数据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做适当的表扬和点评,并将结论归纳填写在课件空格内分析、总结填写、汇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评价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思考、回答、交流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巩固和扩展课内教学的成果。增减摩擦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思考、回答、交流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和探究过程。思考、回答、交流在学生小节后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实践情况后,我感到虽然教材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但学生自己通过课前的自学能学会,故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摩擦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尚在研究中,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定论,讲不清道不明,讲了学生也学不懂,所以我选择不讲。我确定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定性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时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由于控制变量法同学们较熟悉,因此我把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虽是固定的,较少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况且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因此我在“猜想与假设”环节方向性比较明确,以确保突破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一难点。本节颗的难点是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产生时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的运动趋势”,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设计时想通过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以及毛刷和木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演示和操作来突破,课堂教学效率表明我做的还很不够。至于我为什么涉及三种摩擦。这是因为:虽然课本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什么是摩擦力,而对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没有涉及,而这三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区分是哪一类型。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度的拓展。课题8-1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3. 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过程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难点惯性概念的理解。教具斜面、毛巾、棉布、木板(桌面)、小车、瓶子、象棋、惯性球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争论激趣导入新课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三:归纳总结浅谈收获活动四:布置作业巩固反馈实验演示,推一下小车,松手后,小车会停下来。学生分析原因,产生争议,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两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归纳总结如下: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一、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猜想:(2)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斜面、毛巾、棉布、木板(桌面代替)、小车。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表格设计实验次数表面状况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1毛巾2棉布3木板(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点拨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三、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利于弊:例如:利用惯性加固锤头;汽车安全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如何解释惯性现象。1、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2、给予学生鼓励:生活是物理的源泉,探索是物理的生命线。教师布置作业:1、 理解并熟记牛顿第一定律;2、整理关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惯性知识,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认真有害的。完成教材中本课的练习题。通过实验,引起学生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产生争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设计、师生归纳出最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自主探究思考、总结实验结论交流讨论理解定律内容自主探究举例说明思考归纳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认真完成通过实验,引起学生对其原因的分析并产生争议,引入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分析出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整理、复习的习惯板书设计第八章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1、内容 1、定义2、理解 2、利与弊备注:课 题8.2力的平衡研讨时间执行时间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学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教学程序(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一)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静止或保持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129元).doc)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