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案.docx
课型新授课主题平面镜成像主备人日期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标重构(分层描述)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A延展目标:我关注的是,学生上课是不是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是否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C素养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中的对称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物理,而物理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C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情分析(分层)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2、初二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提高(智力发展)教学资源准备一块玻璃板、镜子、铁架台、两个支架、两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一张白纸、刻度尺、火柴步骤目标教师活动(教师指令性语言,活动要求,分层活动安排,分层课堂指导方式)学生活动(互动形式:小组/对子/个人,活动内容)绿色评价(出示分层标准及工具)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预学展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影片:“加菲猫照镜子”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引入新课。环节二:线上预学以微课、导学案的形式在线上布置学生预学任务,让学生带着质疑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展示预学成果通过预学成果展示,预学效果好、充分A预学效果完成B预学效果完成不理想C(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环节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平面镜与人们的生活”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平面镜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回顾小孔成像小孔光屏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是否和小孔成像相同,能否光屏接收?继续提问: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2、如何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先介绍等效替代法实验器材:一块玻璃板、两个支架、两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一张白纸、刻度尺、火柴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缩小或等大)12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与物的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拓展探究平面镜为什么可成像?它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平面镜研讨: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附图片。展示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学生上前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可看到,却不能光屏接收,这是虚像。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为单位上前为学生展示。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进行拓展。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解答。学生总结平面镜的应用。小组设计快、好的得A小组设计出来的得B小组没设计出来的得C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做的快、好的得A做出来的得B没完成的得C学生回答正确得A回答错误得C学生回答正确得A回答错误得C学生回答正确得A回答错误得C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环节四:巩固练习,深化延展学生通过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回答正确得A回答错误得C检验学生对基础素养目标的掌握情况。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环节六:作业设计,巩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分层作业基础型:整理笔记,建构知识体系网络图;提高型:在线上做份平面镜成像的测试卷。拓展型:自制潜望镜或万花筒。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像 。像与物的 大小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等于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教学反思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是学科教育的目的,提倡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用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在课后反思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发。1、在教学中,以课本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处于导学位置,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应多投入情感目标的培养,从而为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