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的燃烧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生产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是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前面见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对以后的教学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可以由知识逐步向能力转变。三、学情分析我校是乡镇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实验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差,但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动手的欲望非常强。同学们也非常喜欢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法传授新知识。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2)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五、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意义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七、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点燃一根火柴、让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这是火。教授讲解引入:燃烧产生了火,燃烧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火的应用使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古代的钻木取火到08年的奥运之火,再到神州系列的冲天大火,也见证了中国由落后走向辉煌。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燃烧。那么什么叫燃烧?它又需要怎样的条件?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2、讲授新课:燃烧的条件探究:(1):分组实验:学生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一块小石头和一小片纸 ,小纸片燃烧了而小石头不燃烧、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需要可燃物。(该探究实验与教材的演示实验相比略有改进,增加了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有利于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能加以应用,学生分组实验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可燃物的燃烧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还需要怎样的条件。学生会说出许多可燃物在生活中不燃烧的例子,然后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2):教师提问:那么可燃物的燃烧还需要怎样的条件?探究实验:(该实验由教师辅助、指导由学生负责解释并完成,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独立实验的能力,探究实验的改进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避免了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该实验的想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而试管中的红磷和烧杯中的白磷都没燃烧。教师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试管中的红磷没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什么是燃烧?(4)、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新知识的呈现就像剥茧抽丝一样一层一层出现在学生面前,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降低了难度)。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后会回答出: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是白磷是可燃物、试管中有氧气、热水又提供了一定的温度,所以白磷燃烧了。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水中没有氧气(或水中没有空气)。试管中的红磷没燃烧?说明红磷的温度不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多媒体展示)(1)、燃烧(2)、燃烧的条件(a)可燃物(b)与氧气(或空气)接触(c)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满足?根据探究实验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而试管中的红磷和烧杯中的白磷都没燃烧进行对比分析。(教师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分析中,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及时提示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能说明什么。试管中的红磷和烧杯中的白磷都没燃烧,又能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根据实验现象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燃烧的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的讨论分析、参与知识的呈现过程从而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也增加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们试尝成功的喜悦)。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那么怎样使试管中的红磷和烧杯中的白磷都燃烧? 根据燃烧的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学生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实验。(1)、给试管中的红磷加热(2)、给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学生完成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完成第二个实验(在探究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又增加给试管中的红磷加热,给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使其燃烧。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机会进行实验,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解释成语杯水车薪釜底抽薪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a)为什么蜡烛火一扇就灭、而炉火越扇越旺?(b)点燃的火柴火柴梗向上不容易燃尽,火柴梗向下却很容易燃尽?学生分析讨论回答。(这样设计问题体现了从化学走向生活,化学反过来指导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总结、归纳 (学生自觉完成)布置作业:1、为什么生炉子的时候要先引燃木材然后才能引燃煤?2、 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使同学对本课的知识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七、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 1、可燃物;二、燃烧的条件: 2、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八、教学后记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实验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进行学习。其次是根据学情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加入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得出结论;改进了燃烧条件的探究;“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使实验更容易完成。减少了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探究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又增加给试管中的红磷加热,给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使其燃烧。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