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3页).docx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93页)课文目录: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基础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基础实验2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3节 物质的组成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2节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第3节 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基础实验4 常见金属的性质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3.了解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研究的推动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感。2.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教学难点】 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碳酸氢铵固体、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白纸显字”化学今天我要提前带领大家开启化学之门,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去看看什么是化学?化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过“小魔术”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感觉化学很神奇,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讲述】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问】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实验1: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内壁有水雾出现,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加热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NH4HCO3) (NH3)(H2O)(CO2) 【提问】保存碳酸氢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结论与启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阴凉处。(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性。)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讲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各种资源,如水资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它们,才能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1.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提问:你知道水有哪些应用吗?水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解决水污染?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实验2:铁的锈蚀实验现象:铁丝生锈,烧杯内的液体沿导气管上升一段距离。解释:铁丝与锥形瓶中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使锥形瓶中的气压减小,将红墨水吸上。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钢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生锈?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4.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引导】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与探究】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较实验内容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聚苯乙烯材料1取样来源等普通玻璃标牌饮料瓶牙刷柄2取样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沉入水中浮在水面浮在水面沉入水中3用刀刻划没有现象有划痕有划痕有划痕4是否容易破碎容易碎不易碎不易碎不易碎5用坩埚钳夹持后再加热没有明显变化变形变形变形【讲述】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文字介绍讲述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太阳能汽车、氢能源汽车、风能汽车)的开发解决了资源枯竭的问题;新药物(青霉素)的发明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新材料(硅晶体、纳米材料等)的发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命。四、板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五、课堂习题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 )A商代,宋代,春秋 B商代,春秋,战国C春秋,战国,商代 D宋代,商代,战国 2.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3.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第1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3、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初步了解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养成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教学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回顾交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资源。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活动与探究】蜡烛的燃烧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2、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3、熄灭后:观察现象【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交流与讨论】教材第11页【讲解】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一些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依据。【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板书】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联想与启示】观察教材第12页图1-16、图1-17:金刚石可以加工成钻石;把灼热的金刚石放入液态氧气中,金刚石可以燃烧。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刚石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什么金刚石具有什么性质?【板书】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问题】纸张能燃烧和纸张燃烧以及酒精易挥发与酒精挥发这两句话分别有何区别?【板书】三、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方法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易、可以、是、难等。【随堂练习】将“物质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填在下列横线上。1、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2、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可燃 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三、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方法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易、可以、是、难等。【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课题名称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教材内容的安排应以此为基础,但要避免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3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重点难点1空气的成分2对纯净物、混合物的认识能正确判断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小组互动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讨论水倒流入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原因教 学 过 程引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进行研究具体物质,首先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空气。(讲授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由于空气无色无味,人们发现空气的成分比较晚,人们曾长期把空气看作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后来,科学家作了深入研究,才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8世纪70年代)。1拉瓦锡的结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演示实验2-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有大量白烟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上升为原空气体积的1/5。点燃(分析):由于红磷燃烧时消耗了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而且生成的新物质是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所以水被压进去。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讨论):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量不足,氧气有剩余集气瓶内还没有冷却到室温,气体压强还比较大装置漏气燃烧匙插入不够深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象空气这样的物质就是混合物。二、纯净物和混合物1.混合物:空气是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食盐水、河水、海水等(提问)空气是混合物,其中的氧气、氮气也是混合物吗?(答)不是,氧气和氮气都只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它们不是混合物,二是纯净物。2.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例如: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泉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澄清石灰水和洁净的空气来源:学科网ZXXK错题(难题)集锦1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A、B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答案: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燃烧匙伸入底部,能使氧气消耗更充分,测定更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还有如下方法: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下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相应的标记。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具有 的化学性质。(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一种原因可能是 红磷(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右图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一项优点是: (4)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 溶液来吸收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答案:(1)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 (3)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溢出,实验结果准确 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4)氢氧化钠或澄清的石灰水3.某同学利用右上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液面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在通过对实验的充足准备,课前的问题设计已经几本达到。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化学语言白表达能力的训练。【课 题】第1章 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活动,了解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2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3识别化学实验中一些常用的仪器;4掌握铜绿与盐酸反应及铜绿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情感价值】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上的重要性;2初步养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重 点】研究铜绿的两个实验【难 点】通过铜绿两个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重温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热情,产生怎样学好化学的需要。【板书】一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交流讨论】化学实验在学习化学研究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完成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成功的基本因素。【情境创设】同学们展示收集的铜绿,讨论铜绿可能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活动一】合作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取少量铜绿于试管中,滴加少量水振蒎,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在该实验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学仪器?铜绿的物理性质:铜绿是绿色 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活动二】合作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取少量铜绿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倾到或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教师提问】1在该实验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学仪器?2试管中先加入稀盐酸,还是先加入碱式碳酸铜?如何将铜绿送入到试管的底部?3滴加稀盐酸后,观察到铜绿 ,溶液由 色变成 色,同时有大量 产生。4实验结论?【学生回答】1试管、胶头滴管 药匙2先固后液。一横二送三直立1铜绿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同时有大量气泡产后2铜绿能和盐酸反应【教师板书】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碱式碳酸铜+盐酸氯化铜+水+二氧化碳【活动三】合作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取少量铜绿于试管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试管口有水滴生成【交流讨论】实验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加热时为了免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应怎样操作?【教师提问】1在该实验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学仪器?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用什么仪器夹持试管?3实验结论?【学生回答】1铁架台、试管、酒精灯、药匙2先均匀加热后集中 试管夹3铜绿受热能分解【教师板书】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交流总结】上述探究铜绿的实验中表现了出铜绿的什么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总结】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课堂练习】导学案007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导学案007课后巩固【板书设计】第3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一化学学习需要进行化学实验碱式碳酸铜+盐酸氯化铜+水+二氧化碳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教学后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课 题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2)能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文字表达式。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归纳的方法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2)运用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科素养: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氧气的检验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较弱,不能顺利的设计实验步骤,具备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教学策略选择与分析(1) 用感受氧气存在的小游戏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学习氧气的性质应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实验: 四个学生分组探究实验,6个探究小组实验用品:氧气、火柴、酒精灯、细铁丝、坩埚钳、木炭、小木条、石灰水多媒体:PPT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觉氧气的存在1、引导学生体会氧气的存在;2、氧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你想不想知道氧气有哪些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下氧气的性质。小游戏:屏气20秒学生交流:有什么感觉?氧气对我们重要吗?1、突出氧气的重要性,引入新课。2、激发兴趣一、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理解 “不易溶于水引导学生通过:1、阅读教材P34第一段;2、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结合空气的性质,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3、观察集气瓶中的氧气。等方法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一观察一瓶氧气:1、通过观察、闻气味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 2、小组交流讨论;3、完成学案第2题;4、成果汇报直观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问:1、怎么理解氧气不易溶于水?2、不易溶于水是否等于完全不?3、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固体是不是化学变化?生活中怎样储存和运输氧气?回答:1、鱼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能溶于水;2、但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弱,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3、颜色虽然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1、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2、知识迁移运用。二、化学性质1、 支持燃烧验证氧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1、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二小结: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氧气的特性,通常我们可以用这个实验来检验氧气。猜想: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探究活动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1、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学案题;3、成果汇报。思考:怎样验证氧气?讨论:有3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怎样区别?1、激发疑问,培养实验探究能力;2、迁移运用,巧设疑问,激发兴趣;3、引入新课;4、学会如何观察燃烧的现象。通过探究二我们知道了氧气能支持燃烧,哪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剧烈程度有影响吗?2、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三探究活动三:木炭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1、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学案4题思考: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了什么?3、通过什么实验可以验证?完成文字表达式2、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剧烈提问:1、铁丝能燃烧吗?2、根据探究三的结论,你有办法让细铁丝燃烧吗?阅读教材P35实验2-4,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四。探究活动四: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1、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学案5题。思考:1、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2、瓶底为什么要留少量水?能用什么物质代替?完成文字表达式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探究能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氧气是一种的 气体,具有 性质。梳理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随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附1 氧气的性质学案学习之友相关练习课堂反馈巩固提高教学反思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感受氧气存在的小游戏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闻氧气的气味,并与各小组交流,由学生展示成果。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及比较木炭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燃烧现象不同,从中归纳出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化学性质。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让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这节课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所以要不断地引导规范他们的操作,确保实验的成功。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就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四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这节课最易失败的就是因为是隔夜制好氧气很多集气瓶中的氧气会漏气,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改进收集氧气的装置,例如在瓶口适当涂点凡士林可防止漏气。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合理安排不好把握,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的提问。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上公开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争取做到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备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附教学课件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2.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进行判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以及与水的反应。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环境,逐步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仪器:软质矿泉水瓶、各种橡皮塞、导管、试管、酒精灯、锥形瓶、试管夹等。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答案要点:二氧化碳。【教师引导】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离开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那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渡】二氧化碳气体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那它的含量会不会大幅度的变化?如果二氧化碳增多,会有什么危害?2.空气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温室效应。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实验探究: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以气态存在,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提问】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时所使用的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那你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怎样变为固态二氧化碳的呢?(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在加压、降温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液化,可得到液态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压、降温即可得到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2)干冰在常压下,当温度高于78时,雪花状的固态二氧化碳就会升华,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因此,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干冰”升华时需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周围的温度明显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聚集,就可以形成降水。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提问】各种“可乐”“雪碧”等里面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吗?我们如何进行验证呢?【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将课本P42的【观察与思考】改成学生实验: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汽水瓶口,把导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荡汽水瓶。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 + 水CO2 Ca(OH)2 CaCO3 H2O(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解释或反应表达式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 水 碳酸 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对其中一份进行加热并进行颜色的比较红色溶液又变为紫色碳酸 二氧化碳 +水【总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时就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问】观察二氧化碳与水、碳酸分解的反应表达式,看看它们的反应表达式各有什么特点?(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等。(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例如:加热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反应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两类基本反应。【交流与讨论】回顾学过的一些反应,举例说明哪些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哪些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答案要点:化合反应:加热碳酸氢铵、红磷的燃烧、镁条燃烧、铁与氧气反应等;分解反应:“铜绿”的热分解、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等;“铜绿”与稀盐酸反应、葡萄糖燃烧等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三、板书(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四、课堂练习1.C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含下列哪项()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C.用氢气作燃料驱动火箭D.含碳燃料的燃烧2.“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染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3.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白雾是因为( )A.干冰升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升华产生大量的白色CO2气体C.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大量的白色气体4.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C.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D.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操作方法。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实、合作、创新的品质,体会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制取方法。【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仪器:试管、药匙、锥形瓶、集气瓶、导管、烧杯、玻璃片等。药品:碳酸钙、澄清石灰水、稀盐酸、二氧化碳、蜡烛、木条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请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几种?除氧气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气体。(展示“冰川融化”“地球变暖”“温室效应”的图片及资料。)那么,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备二氧化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