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docx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题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授课类型新授授课班级授课教师预计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建议学习要点:隋的统一;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意义。 学习延伸: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教材内容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课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九品中正制,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这一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思考:这种选官局面在哪个朝代得到了改变?合作学习(一)隋的统一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人口激增;粮仓丰实;垦田扩大。相关史事: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藏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二)开通大运河1.大运河的开通(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凿的过程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 700多千米。(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科举制的诞生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四)隋朝的灭亡隋文帝厉行节俭,然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达、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汤汤,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相关史事: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板书设计教学总结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朝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内容,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约1300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如“中考”“高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教材习题1P3问题与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2P4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 原因: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3P5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P5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叛军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5P5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请查阅资料,并对照右图,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赵州桥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