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教版九下化学第9章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案.docx

  • 资源ID:48000       资源大小:93.5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30金币 【人民币3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人民币3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人教版九下化学第9章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案.docx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2)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准备实验用品由五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探究的要点实验导学建立溶液、溶质、溶剂,乳化等的概念等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的练习并布置作业检测反馈,布置作业【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内容。二、新课导入【导入】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看到想到了什么?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生齐答:想!【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讨论、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它们都能溶于水中。【提问】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回答】生1: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于液体中。【提问】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回答】生2:可加水。生3:还可加热。【实验过程】步骤食盐加入水中蔗糖加入水中现象食盐消失在水中蔗糖消失在水中结论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质量关系(完全溶解后)m(食盐)m(水)m(食盐水)m(蔗糖)m(水)m(蔗糖水)【提问】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回答】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生2:它们都是混合物。【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回答】溶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例如:食盐、蔗糖、碘、硫酸铜等。(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水、酒精等。m(溶液)m(溶质)m(溶剂)【提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溶质溶解形成溶液这一现象?(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思考)【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小结】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回答】均一、稳定。【提问】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回答】生1: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生2: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展示】溶液溶剂溶质氢氧化钠溶液水氢氧化钠食盐水水食盐硫酸铜溶液水硫酸铜碘酒酒精碘【过渡】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回答】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引导】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2。【活动与探究2】溶质的溶解能力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溶质现象水碘几乎不溶解水高锰酸钾溶解汽油碘溶解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结论【提问】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回答】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小结】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注意:碘可以少量溶解在水中,所以可见到碘水呈黄色到褐色的颜色。)【设问】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活动与探究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溶质现象结论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乙醇分层不分层不分层振荡前分层说明乙醇密度小于水,最后不分层说明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提问】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回答】生1: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点评、提问】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才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请举例说明。【回答】生2: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小结、板书】(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过渡】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演示】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回答】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活动与探究4】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结】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讲解】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分别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提问】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回答】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提问】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回答】生1: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生2: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讲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实验结论】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活动与探究5】(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1)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吸热。【讨论与交流】得出实验方案:(1)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讲解】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板书】扩散吸热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设问】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第3个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6】配制乳浊液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分层浑浊分层否水、植物油、洗涤剂分层浑浊浑浊但不分层是【实验结果分析】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个现象?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不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本节课中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切身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质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三、课堂小结溶 液组成:m(溶液)m(溶质)m(溶剂)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形成放热: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吸热: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收热量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乳浊液乳化现象生成沉淀等【布置作业】完成P3-4相应练习。【教学反思】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对溶液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反思评价不同的方案,分组实验,讨论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反思领悟,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2)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再次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对探究方案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3)运用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九下化学第9章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实验中学朱老师)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