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表格式全册共84页).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表格式,全册共84页)第七章力第1节力课题7.1 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器材橡皮泥、弹簧、钢球、磁铁、橡皮筋等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的画面,提问:几张图片中的人会有什么共同的感觉?人会感觉很费劲。由此引入力的教学。指出:人对力的认识,最早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2、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力。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二、新课教学(一) 知识点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出示马拉车、人提水、推土机推土、磁铁吸铁钉等图片。学生分析得出:(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产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2、练习:让学生出题进行练习,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引出力的单位、表示字母及大小。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托起一个苹果的力的大小约是1牛顿(1N)(2)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的1牛顿(1N)(3)一个质量为40千克的同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400N)(4)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牛顿,左手的大约是400牛顿(400N)4、引导学生分析:磁铁吸铁钉、地球吸引苹果、地球吸引月球等说明不相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二)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1、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哪些效果?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变短;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效果1归纳: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演示7.1-2实验并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效果2,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3) 引导学生举例:用力推车,可使车由静止变为运动;打乒乓球,可使乒乓球改变方向;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针对练习(1)、这三幅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这三幅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三)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提问: 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猜想,而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演示:(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弓;(2)拉伸和压缩弹簧。(3)让两个学生推门(力大的在门外推门轴附近、力小的在门内推广门边)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四)知识点四:力的示意图:1、讲解并示范: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需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2、针对练习一个箱子放在水平桌面上,试画出箱子所受的支持力F1桌面受到的压力F2(提示:谁是受力物体?作用点画在什么地方?方向?大小?)请4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教师掌握情况。力的示意图作图要领:力的作用点可以画在力的起点,也可以画在力的终点,作用点在物体上(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或表面上),受力物体可以用长方形或圆形等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五)知识点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力,施力物体是手,同时感觉到手疼,说明手也受到桌子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桌子。即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提水桶时,受力物体是水桶,同时手又感到向下拉的感觉,受力物体是人手。【视频播放】场景一:穿着轮滑鞋的学生推柱子;场景二:两个同学穿着轮滑鞋相互推;针对训练:人游泳时,为什么要向后划水?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向后划水时,手对水有一个向后的力,同时水对手也有一个向前的力,所以人会向前游。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学生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学生举例、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由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精讲点拨,规范学生学习,纠正学生错误,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历实验过程。课堂小结回顾一下本节知识点: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是什么?牛顿(N),简称“牛”。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如何画力的示意图?6、为什么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板书设计7.1 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力的作用效果:(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力的单位:牛顿(N),简称“牛”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 力的示意图6、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课堂训练1.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脚 施加的,这时 脚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2、下图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BCE ,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AD 。3、如图示,足球运动员A开任意球,把球踢到球门前方,队友B用头将球顶向球门,守门员C鱼跃接住。由图可见,运动员A的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由静止 到运动;运动员B的头对球的作用力使球的运动 方向 发生改变;守门员C的手对球的作用力又使球由 运动 到静止。上述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发生变化。4、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图__a_和图__b_;(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图_a__和图_c_;(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_a_和图_d_;5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C )A、苹果落地,说明地球吸引苹果,但苹果不吸引地球B、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马拉车的同时,车也拉马D、用脚踢足球,只有脚对球的作用6、作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推一物体(图1) 画出物体所受推力的示意图。(2)图2中的小球,受到绳子10N向上的拉力,画出物体所受拉力的示意图F=10NF(3)如图3,一人沿着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斜面向上推小车。用力的示意图法作出该推力。F=200N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对应练习课本P5第2、3、4题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课题7.2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器材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等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性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撑杆跳高,回答下列问题:1、撑杆跳高运动中运用了上节的哪些知识点?2、撑杆跳高要比普通跳高跳得高,它借助了什么?3、撑杆起什么作用?若将撑杆换成其他材料行吗?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弹力。二、新课教学(一) 知识点一:弹力1、出示弹簧、橡皮坭、橡皮筋、玻璃、西红柿、钢尺等图片。让学生分析: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弹力?如何获得弹力?其他物体为什么不能获得弹力?学生回答后,引入弹性、塑性。2、出示弹性和塑性概念:(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塑性,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3、启示:同学们能根据上面的实例说出产生弹力的条件吗?(引导、讲述)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讲解:(1)放在地面上的篮球能产弹力吗?站在地面上的人呢?放在桌面上的杯子呢?(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篮球、人压地面,杯子压桌面时,地面、桌面也压它们吗?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归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也它接触的物体。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3)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力也属于弹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对物体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二) 知识点二:弹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物品,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1)利用圆珠笔中的废弃弹簧实验:用较小的力拉,撤去力后恢复原状;用较大的力拉,把弹簧拉直,撤去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结论: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2)拉橡皮筋、压弹簧等结论: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3)弹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归纳:弹力的三要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二) 知识点三:弹簧测力计1、引导思考:弹力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皮球、橡皮筋、蹦蹦床、撑杆跳的杆等。还有其他应用吗?我这里有一个拉力器,比比看哪个同学力气大。由此得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的结论。可以利用这个道理制作的测量力的仪器,叫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同时出示图片,弹簧测力计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力的仪器?出示各种弹簧测力计的图片。3、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体验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体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利用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学生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对弹性、塑性的理解更深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结合力的三要素,让学生归纳弹性的三要素。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历实验过程。课堂小结回顾一下本节知识点:2、 什么是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3、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5、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哪些事项?(1)估计待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量程的测力计;(2)“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3)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避免出现卡壳。(4)测量时:要让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3)读数时:待示数稳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可不用估读。板书设计7.2 弹力3、 弹性形变、塑性形变4、 弹力(3) 产生条件(2)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7、 弹簧测力计。(1) 原理(2) 使用课堂训练1. 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0-5N__,分度值为_0.2N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3.4_N。2、关于形变和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会产生弹力B、用力压桌子,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C、物体发生形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变形,它的弹性很好3.下列物体间的作用力,不属于弹力的是(C)A举起杠铃的力B推石头的力C冰壶在冰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D背背包时对背包的力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拉力成正比B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任意力的大小C所测力的方向可以不与弹簧伸缩方向在同一直线上D测量时弹簧测力计要保持竖直位置5、在下列现象中,发生的不是弹性形变的是(D)A橡皮筋被拉长B大树被风吹“弯了腰”C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D橡皮泥上留下指印6、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受力时的变形行为及其抵抗破坏的能力,通常包括弹性与塑性、脆性与韧性等。物理课上,同学们对“弹性与塑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橡皮筋被拉长后能自行恢复原状,说明橡皮筋具有弹性B橡皮泥被捏扁后不能自行恢复原状,说明橡皮泥具有塑性C缝衣服的棉线被拉断后,无法自行恢复原状,说明棉线没有弹性D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后能自行恢复原状,说明跳板具有弹性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对应练习,课本P8第1、2、4题第七章力第3节 重力课题7.2 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方向。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指出: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举例让学生分析:苹果从树上落下;球被抛出后落向地面;航天飞机绕地球运动;月球绕地球运行。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些都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二、新课教学(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也叫物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分析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一切物体包括地面上的物体、正在上升的物体(如上升的火箭、上升中的直升飞机等)、下降的物体(如下落的苹果等)(2) 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质量/Kg0.050.10.150.20.250.3重力/N0.511.522.53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重力的大小G=mg补充说明:g的值随着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粗略计算时,g=10N/例:质量为4.2的铅球,重力多大?解:G=mg=4.210N/=42N。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自己的体重多大。指出:一般食品上标明的“净重”指的是物体的质量。2、 重力的方向请同学们思考:苹果是沿什么方向下落的?活动:(1)观察举在空中的橡皮松手生自由下落的方向。(2)用一根线把橡皮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重力的方向的应用: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会不会掉下去呢?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提问:1.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2.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学生回答后归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对于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三)学生讨论:假如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通过图画、科学家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用学生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开始认识重力。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同时,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兴趣。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课堂小结请学学们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程的收获和体会。1、 什么是重力?2、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3、 g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4、 重力的方向如何?5、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在哪里?板书设计第3节 重力一、重力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三、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关系式:G=mg (g=9.8N/kg)(3)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课堂训练1下列物体中物重最接近15N的是(D)A一袋方便面 B一名中学生 C一枚大头针 D一只鸡2假如没有重力,下列器材无法使用的是(D)A温度计B刻度尺C弹簧测力计测拉力D天平3(2021大庆)下列数据中与生活实际情况相符的是(C)A一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为50NB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35C中学生步行上学的速度约为1.2m/sD初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0.7dm4.一块质地均匀的砖,以图所示a、b、c三种方式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重心位置(B)Aa最高Bb最高Cc最高D一样高5(2021永州)如图所示,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6(2021湘潭)如图所示,木块和小车以相同的速度向右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木块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对应练习,课本P14第1、3、5题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课题8.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器材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视频展示:马拉车、踢出去的足球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吗?为什么最终要停下来?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简介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伽利略则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你们同意谁的观点?二、新课教学(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会怎么样?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要改变哪些条件?要注意观察什么?设计实验记录表。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要研究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的关系,应该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去设计实验。要让小车一开始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为此,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动手做实验,并在表格中填好数据。3进行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接触面小车受到阻力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m小车速度变化毛巾棉布木板4分析与论证:对数据比较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它运动的距离越远。(二)、牛顿第一定律1、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运动得越近;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推理一下:如果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如何运动?如果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2、讲解: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展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图象及理论。3、怎样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举例:(1)正在减速上升的物体,当所受外力全部消失时,它将保持外力消失时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 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它将保持静止状态。4、针对训练(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结论的得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由实验直接得出;B是以实验为基础,经科学推理得出;C没有实验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D以上说法都不对。(2).正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会( C )A .突然停止 B .慢慢停下来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加速运动三、惯性1、举例:我们坐在汽车里,汽车突然起动(或)突然刹车时,我们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学生回答后演示实验(1):打棋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下面的棋子飞出去了,而上面的其棋子不落在原处。演示实验(2):水杯装着水,轻木块放在杯口上,熟鸡蛋静止在木块上,迅速敲击木块。看到什么现象?鸡蛋为什么没有随木块飞出?通过交流得出:鸡蛋原来静止,迅速敲击木块后,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的状态,所以不会随木块飞出而是掉落到杯子里面去。演示实验(3):小车起动时,木块向后倒;小车突然停时,木块向前倒。2、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惯性现象的解释:和 原来 处于 状态, 由于受到力的作用,而由 状态变为 状态, 由于惯性仍要保持 状态,因而 。针对练习:解释下列现象:(1) 奔跑的人被石头绊倒了。(2) 盆中的水被泼出去了。(3) 汽车刹车后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4)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4、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哪些做法预防了惯性造成的危害?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指出: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要会用惯性来解释这些的现象。解释这类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一部分。(2)弄清要研究的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静止还是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3)在突发情况下,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原来向前运动的仍向前运动)。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感受身边的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课堂小结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二、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三、惯性现象及解释惯性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区别。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板书设计第3节 重力一、重力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三、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关系式:G=mg (g=9.8N/kg)(4)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课堂训练1、牛顿第一定律是 ( D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C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规律D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2(多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惯性说法正确的是( D )A 、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B 、物体速度大时,惯性大C、 物体不受外力有惯性,受外力后被克服了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4(多选)、如图所示,在匀速前进的小车上放一竖直的木块,突然发现木块向左倾斜,这是因为小车( BC )A 、向左加速 B 、向右加速 C、 向左减速 D、 向右减速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6(多选)、下列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的( ACD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B、司机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C、洗完手后,用力甩掉手的水滴 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尽力助跑7.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惯性是指物体原来静止的总有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总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B、要使物体开始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而保持物体运动是不需要力的,故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而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C、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说明乘客上半身有惯性,而下半身无惯性D、某人推不动原来静止的小车,而另外一人能推动,说明惯性与外界条件有关8.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在密闭没有空气流动的车厢内点燃一支香,则车里乘客看到香所冒出的烟的运动情况是( C )A、一边上升一边向前飘 B、一边上升一边向后飘C、只是上升,不向任何一边飘 D、无法确定9.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C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对应练习,课本P14第1、3题第八章运动和力第2节 二力平衡课题8.2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 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形成归纳总结的能力。2. 通过习题的练习,学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问题,养成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教学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器材钩码若干、滑轮、纸片、细线、剪刀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课堂展示:展示图片;观看图片:这些图片中的石头受力吗?它们为什么能静止不动?静止在天花板上的点灯、匀速上浮的潜水艇、匀速航行的轮船、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提出问题:上面的物体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学生分析讨论回答:物体受力情况:上述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这样的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直接指出: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仍然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能受两个力作用;也可能受三个力作用,甚至可能受多个力作用;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是最简单平衡状态。我们这节课就是研究“二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