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生物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韩老师公开课作品).docx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教学设计【教材】教材地位及作用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开展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对所开展的探究实验参与的热情较高,都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情分析有利的一面: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知识,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环节,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的一面: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2.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生物探究的兴趣和自信心。3.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难点:1.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实验中唾液的收集。【课前准备】课前对每组的小组长进行简短培训,使其学会收集唾液,然后在课堂上让小组长介绍收集唾液的方法。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使实验顺利实施。【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刷、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碘液、培养皿、清水、标签纸、旺仔小馒头、纸槽、恒温水浴锅、一次性纸杯、稀盐酸、研钵、研磨棒。【教法】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设问教学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来突出重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点环节设问来突破教学难点。【学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总结反思法学习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步步引导、智力点拨、合作探究、应用提升5个环节。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请每位同学品尝馒头,(馒头应注意使用未加甜味成分的原味馒头,并且要注意卫生条件,可提前将新鲜的馒头切成小块, 让学生用牙签拿起来品尝),要求至少咀嚼1分钟,请学生分享体验 。2、步步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馒头中含有什么物质呢?如何验证呢?教师演示:向培养皿中的馒头块上滴几滴碘液。学生活动: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思考:我们的口腔中有些什么结构或物质呢? 各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活动: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没有甜味。引导学生分析:馒头也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来呢?馒头变甜与什么有关系呢?请学生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并提出: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设计思想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的, 而问题则源于对日常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创设与探究活动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从中提出一个通过探究实验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提出来的问题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呢? 如果能,这个实验能在自己的口腔中完成吗?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显然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我们只选取几个问题来探究,其余的问题留在课后来探究。友情提示设计一组实验,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设计思想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3、合作探究思考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你选择的: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是什么?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设计思想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磨碎,要振荡,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分组讨论设计让学生每4 人一组,全班为一个大组,要求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每个小组选择实验的变量要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所创新。实践也证明了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变量,并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而且完成了很好的完成了探究实验。设计思想 小组交流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可能出现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或图解不到位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体现集体智慧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质疑,在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将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等待水浴加热时,学生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处理2个试管的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在中间,将处理2 个试管的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这样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4、智力点拨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活动: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并与黑板上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交互式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给予鼓励。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形成对探究问题的不同见解,然后经过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总结归纳,回归课本教师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的操作与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将唾液组、牙齿组和舌头组的实验现象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同时展示2 个问题: 通过观察,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转变成另外一种有甜味的物质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通过蓝色深浅的不同,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馒头变甜的决定性因素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辅助作用。食物的消化,是由大分子的物质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设计思想 以上的知识,是学生区分“ 物理性消化” 和“ 化学性消化” 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消化”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也可以把牙齿和舌头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探究。如果是这样,那能不能将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这两个变量同时探究呢?教师引导学生将对单一因素的探究提升到同时对多因素进行探究,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回归课本,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实验设计。5、应用提升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不要吃过冷或过烫的食物本实验可以做一些拓展探究,有的学生提出:吃饭的时候喝水好不好?应该如何设计实验?【作业】通过探究实验引发学生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来了解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之后以“ 暴饮暴食的危害”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实验改进】为了使该探究实验效果明显,效率提高,我在实验过程中作了精心的安排,并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1、用旺仔小馒头来代替淀粉糊、馒头,取材方便。2、收集唾液方法的改进。凉开水漱口后,再喝一些水,使口腔保持湿润,内含消毒棉球后含一小口凉开水,头脑中想象着美食,并不断地咀嚼消毒棉球,将唾液轻轻地吐到小烧杯中,这种取唾液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接受。3、关于模拟舌的搅拌,用玻璃棒搅拌容易弄坏试管,将搅拌改为振荡。4、用纸槽代替药匙。将馒头直接研磨成粉末放入试管时,为了避免碎屑粘附在试管壁上,将碎屑置于纸槽中再送到试管内。【教学反思】1、体现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最后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饮食方面的素养。2、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3、在探究实验中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