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Word教案(全册共98页).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Word教案(全册,共98页)目录: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 “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一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图。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一个活动中,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现象里的水都去哪里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第二个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 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基于第一和第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一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里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还有实验中两个杯子的大小、形状要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实验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该提前安排。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的,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学情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知识。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气”; 2. 明白水蒸气还是水。【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吗?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 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 (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气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让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6.交流方法。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并记录。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水杯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把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方法二:将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派代表进行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小结: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预设2分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板书设计】1. 水到哪里去了【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来的几课当中也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2.水沸腾了【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己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的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展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地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并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学生可能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烧过水吗?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5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预设:学生: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用图画出现象。(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 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5.实验安全提示。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提问: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板书设计】2.水沸腾了水中: 气泡产生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上:热气产生水沸腾 100C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变大。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水结冰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上一课的学习,通过测量水温,已经让学生对温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本课分为两部分:观察、了解冰的特点,并能与水的特点进行比较;探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是本课的新知识点,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这一课还为后面的几课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到冰,对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冰的特点,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不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温度升降与热量变化的关系。在本课中,规范操作和准确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目标1. 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2. 观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1.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2.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 知道水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并且向周围释放热量。难点: 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在实验中更多地发现由水结成冰的各种变化。【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试管、纯净水、碎冰、温度计、烧杯、实验、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热水。让学生估计并测量这杯水的温度。师:过一会儿再测一下,这杯水的温度会如何变化呢?师:如果一直让这杯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探索:水变成冰的过程(预设25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水变成冰?除了把水放到冰箱里冷冻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2.教师分别出示碎冰、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利用课件,出示课本中操作图片,启发学生水结成冰实验如何操作?3.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注意观察水与冰的不同。4.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持续观察记录水温的变化,重点关注两次温度:试管刚插入烧杯时的温度,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2)温度计不要触碰到杯壁。(3)观察记录及时。(4)注意分工合作。(时间过长,容易疲劳,因此学生可合作替换)5.实验:l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l 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l 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l 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l 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6.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积极评价小组及个人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注意掌控实验活动的时间。三、研讨 (预设7分钟)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幻灯片出示三个研讨交流的问题: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3.冰还是水吗?四、拓展 (预设3分钟)1.解释冰箱冷冻室里的矿泉水为什么会结冰?2.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冰天雪地的美景。【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0水 冰(液体) 释放热量 (固体)4.冰融化了【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冰融化的场景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冰的融化”,从而开展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聚焦版块,由冰融化的场景引出本课的问题“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探索版块,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冰的温度一直上升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猜想;接着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或热风,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然后观察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最后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研讨版块,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及“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与不同”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学生分析】关于冰的融化,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于“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他们已经知道要使冰融化需要给冰加热,但是很少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冰融化的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冰融化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原来是同一种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 冰开始融化。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地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能融化成水呢?2.出示冰块。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二、探索: 冰融化的过程(预设15分钟)观察一:冰块融化了。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1. 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2.出示实验材料:一 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提问:你能利用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预设10分钟)1.呈现资料。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2.小组讨论。(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四、研讨(预设10分钟)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样转化的?五、拓展(预设2分钟)1.出示冰和冰激凌的图片。提问:在相同的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说说理由。2.课后去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温度上升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简析】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聚焦版块,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探索版块,主要编排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活动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活动二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活动一前置到聚焦环节。研讨版块,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拓展版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书本中出现的小苏打和食用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20g、小苏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个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玻璃棒2根、白糖1份、味精1份、红糖1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1小包食盐,1小包红糖,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红糖,并出示红糖。(板书:红糖)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红糖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学生进行猜测。)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学生猜测。)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20g、小苏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个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 (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研究? ( 预设:学生提出实验设想。)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 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物质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教材的第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的食盐 ,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1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1,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 (1) 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 (2) 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 (3) 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全班数据汇总表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 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2.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3.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想法。 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四、拓展: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预设5 分钟)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板书设计】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食用碱.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物质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1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1,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1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6.加快溶解【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索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不同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加快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1.出示食盐和水。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 (预设: 食盐会溶解在水里。)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 5分钟、6分钟、10分钟。)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地溶解? (预设: 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等。)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 (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2.出示实验记录表。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1.小组合作; 2. 分步进行; 3. 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 (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2.出示实验记录表。3.组织学生结合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2.学生反馈交流。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板书设计】6.加快溶解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加快溶解的方法:挺高水的温度 搅拌【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学生边活动边在表格中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通过在不同时间下,观察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7.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在溶液中处于饱和状态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些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和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聚焦板块中展示了一幅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