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0 牛郎织女(一)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10 牛郎织女(一)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的读音,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床铺、亲密、笑嘻嘻、稀罕、妻子、相依为命”等词语。2.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完整地讲出这个故事。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再瞪大眼睛仔细看看,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明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3. 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二、初读清障,读通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读写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读准字音,巧记字形,书写生字。(1)互相指读生字,读准字音。(2)根据特点巧记字形,交流评价各人的记忆要诀。(3)分析生字的结构特点,说说生字书写中的要点和难点,尝试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正音和书写。 3.轻声读课文,反复读新词、长句或难读、易读错的句子。把读错的词句画出来进行小组研读或汇报,请老师帮忙解决。 4.师生共同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将课文读正确。 三、粗读课文,理清情节问题引领,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同学们自读课文,动笔画出文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草图或写下文字概括,在小组交流,向老师陈述。1.自读全文,思考故事的情节。2.汇报阅读成果,说说故事的梗概,要求用自己的话来陈述。四、布置作业1.观察星空,查阅收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相识织女。二、细读课文,品析人物1.同学们,牛郎和织女,一个是凡人,一个是仙女;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他们的牵手和谁有关啊?(老牛)在民间故事中,动物也可以有人性,会说话。2.老牛是怎样提点牛郎的呢? (课件出示老牛的话)指名读。教师:从老牛的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老牛对牛郎的关心,老牛的知恩图报)3.老牛为什么这么关心牛郎呢?(1)原因一:同情牛郎。你从哪些地方读出牛郎是个苦命的孩子?(可以结合“吃剩饭”“穿破衣裳” “在牛棚里睡”“没名字”“每天放牛”等谈感受。)你们同情牛郎吗?读出你的同情心吧!(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齐读。)(2)原因二:牛郎与老牛之间的亲密关系。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牛郎把老牛照顾得“挺周到”?(学生紧扣“很好的草地”“嫩嫩的青草”“干净的水”等谈感受。)在老牛眼中,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心眼好、勤劳)牛郎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牛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教师引读: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读到这儿,我们又读到了一头怎样的老牛?(善解人意)小结:是呀,老牛和牛郎成了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亲人了。4.教师:牛郎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5.学生自读相关段落,在小组中进行交流。6.全班交流。(1)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并引导他找到了织女。(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织女听得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使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3)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娘娘让她成天成夜地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三、复述故事,巩固延伸1.练习复述故事,想想怎样才能复述得更有条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按照提纲复述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2.小组里复述故事,推举代表在全班复述。3.你喜欢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四、布置作业1.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2.查找其他美丽的传说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由于这个故事学生大多有所了解,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于是课上,在轻声的诵读中,在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故事的学习。不足之处: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不够及时,学生错过了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学建议: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一定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老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复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