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21 古诗词三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的读音,会写6个生字,能说出诗中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诗词及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今天我们学一首新诗(板书:山居秋暝)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下。2.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一个秋天的傍晚我住在山中。)3.简介作者王维。指名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王维,字摩诘。开元九年(721)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后转为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后又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期有抱负和热情,写过一些昂扬奋发的诗篇。张九龄罢相后,他逐渐转向消沉,笃信佛教,长期亦官亦隐,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苏东坡赞他的山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是一个画家,他在诗中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我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4.全班齐读此诗。5.请你再默读诗句,找出诗中哪些景色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在小组中交流。6.全班交流。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景色之美。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注意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六、布置作业1.描红、临写生字。2.背诵古诗山居秋暝。第二课时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1.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唐朝诗人张继、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1课。2.板书:枫桥夜泊长相思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语。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是思乡之情,但表达方式却不相同。和你的同桌好好读诗词,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一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一)枫桥夜泊1.请大家在诗句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学生说,教师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乌啼、钟声)2. 初读古诗,感受画面美。(1)教师范读古诗,指导节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教师:作者选取这些事物进行描写,有的写出了其动态美,有的突出了静态美,一起来体会一下吧!(3)学生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4)动态美:月落乌啼钟声到客船静态美:江枫渔火寒山寺(5)齐读古诗。3.分析诗歌,学习第一句。(1)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2)教师质疑: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 所以李白才有“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解)(3)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4)指导朗读。教师:同学们,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齐读)4.学习第二句。(1)教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学生回答)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2)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认为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这句诗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了,它们也是忧愁的,所以相对无眠。(3)指导朗读:同学们,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5.学习第三、四句。(1)教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 诗人辗转反侧, 无法入眠, 月亮西沉, 乌啼声声, 江枫凋零, 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2)指导朗读。6.小结体会,以歌抒情。(1)同学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学生汇报)教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做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教师引读)(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作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作情景交融。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歌曲,学生欣赏)(3)教师小结:同学们,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 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难以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近这首千古绝唱。(齐读)(二)长相思1.教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2.“长相思”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4.小组交流: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词人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5.小组展示上阕。(1)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阕。作者身在何方?(学生:在榆关)(2)简单介绍山海关。(3)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4)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阕的意思?(6)指导朗读:注意要读出行军的艰难来。教师: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阕读一读。(指名读、齐读)6.小组展示下阕。教师: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1)为什么灯还亮着?(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呢?(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声音嘈杂,不好听)哪个字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阕的意思?(6)指导朗读。教师: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学生与教师合作读。教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学生:风一更,雪一更)教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教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指名读)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齐读)7.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词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首感人的词吧。(齐读整首词)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教师小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请大家回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摘抄下来。2.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本节课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字义,同时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不足之处: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足,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师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教学建议:由于古诗距离现代比较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所以古诗教学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