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

  • 资源ID:37341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0金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

叩 史 入 境 点 燃 诗 情长征教学设计一【细读全诗】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及其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是一篇不朽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首联总领全篇,蕴含诗眼。“远征难”强调漫漫征途的艰险。一个“远”字,极具张力,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一个“难”字,浓缩了红军所有的困苦;“万水千山”更是对“远”“难”的具体描绘。面对这一切,“不怕”却是革命者响亮的回答;“只等闲”,笔锋轻轻一转,彰显出红军从容不迫的潇洒气度。颔联紧承上句,“五岭”和“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两句写法相同,先写客观现实,“逶迤”突出五岭之迢远,“磅礴”极言乌蒙之高险,愈见“远征”之“难”!接着写主观认识,可在红军眼里,“五岭”只是欢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化作了滚动的泥丸。说的愈小,愈见战士们的坚强与豪迈。通过前后的对比和夸张,至此完成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颈联承接“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作为险要的代表。江水湍急,拍打悬崖,暗示渡水不易;大渡桥横,铁索摇晃,突出了飞越之难。诗人却以一“暖”一“寒”将勇士们的情怀点染。巧渡金沙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怎能不满心欢快?飞夺泸定桥,红军洒血闯关夺隘,怎能不悲壮满怀?这一“暖”一“寒”,如此平易,如此精炼,如此巧妙,足见诗人超凡的炼字技巧,以及无与伦比的革命豪情。两句一动一静,前实后虚,相映成趣。尾联以喜悦总结全诗,奏响胜利的凯歌。翻越“岷山”,意味着艰苦战斗的结束,也是即将会师的开始,更是全新局面的展开。回望一年多的峥嵘岁月,红军怎能不欢欣鼓舞?绽放的张张笑脸,是雪山最美的风景,燃烧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全诗结构严整,开合有致,用词精到,气魄宏大。通篇洋溢着一股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以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唯有毛泽东,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革命实践的红军统帅,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光辉诗篇!二【设计理念】1.长征是史诗,字字句句都是历史的凝结,要想品透诗味,感悟诗情,必须在课堂中部分“还原历史”;只有联系具体的史实,才能让学生“叩史而入诗”,进而在品读中达到“明史而入境”的境界。2.全诗只有56字,概括的却是8万多人368天的战斗征程,语言极其凝练。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诗人饱满的革命热情,以及战士们丰厚的革命情怀。因此,引导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品味核心的字词的独有内涵,感受近体诗语言的凝练美,应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3.鉴于“叩史学诗”的需要,那么适度引进课外各种资源,实现诗歌文本与历史资料、图片及录像的有机整合,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简介背景,走进长征1.(板书:长征)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齐读:长征);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征途上,有一段真实的传奇,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齐读:长征)。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知道长征的历史吗?(指名说)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实行战略大转移。一路上,他们血战湘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攻占遵义,四渡赤水,两战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征战368天,行程两万五千多里!回顾一年的战斗历程,毛泽东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光耀千秋的史诗(板书:七律)。3.这是一首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话七个字,所以也叫“七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4.9月29日,毛主席就在会议上深情朗诵了这首诗。(教师范读全诗)听了老师的朗诵,你觉得这首诗和别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长征是史诗,学诗须先入史。出示路线图,简介时代背景,就缩短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距离,真正让学生步入“叩史而入诗”的境界。听范读,谈感受,体现了“整体入手”的教学理念。二、自读全诗,反馈交流,初话长征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还可以结合注释,和同桌一起说说每句话的意思。2.读完了吧,字音读准了吗?(课件出示字词)能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名读)谁来为我们读读整首诗?(指名读,评读)3.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诗人笔下的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3-4人说,教师适机肯定两点:长征“充满艰难”;红军“不畏艰险”)【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夯实学诗的基础。自主交流,聚焦全班思维,强调长征的两个要点,既是学情的反馈和把握,又是品读全诗的必要铺垫。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课前的积累,完成了学生与“长征”的首次对话。三、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品读长征(一)结合史实,紧扣诗眼,品读首联1.同学们,长征是如此艰难,红军如此了不起,诗人是用哪两句诗概括的?(指名答,课件出示首联)齐读这句诗。2.红军经历的所有艰难困苦,在诗人笔下,化作了哪三个字?(板书:远征难)(1)你们知道这里的一个“远”字,是多远吗?(补充介绍: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全程25000多里;三军行程60000多里!)(2)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也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说说你的体会。(千山万水,强调跨越山水之多,突出了艰难)能读出这种艰难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3.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怕不怕?(不怕!)这句话中,哪三个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这种态度?(只等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现在,你能把红军这种不畏难的心态读出来吗?(试读,点读,齐读)【设计意图】首联统照全篇,扣住诗眼,是品读长征的起点。品味“远”字,是语感训练,突出了长征之“难”;理解“等闲”,是感悟形象的开篇。恰当补充历史事实,锁定重点字词,体现了阅读方法和朗读技法的双重渗透。(二)借用资源,细细玩味,品读后三联1.那么,请大家默读后面的三句话,一边读,一边想,看看红军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把最能体现这些困难的词语画下来。2.(指名说)是啊,山是那么高,岭是那么远,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1)品味五岭之“远”(相机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五岭!能把你看到的五岭描述出来吗? 是啊,遥望五岭,除了山岭还是山岭,山岭之外还是山岭!诗人是用哪个词写出来的?(板书:逶迤)如果翻越五岭的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点读,齐读)(2)品味乌蒙之“险”(相机出示“乌蒙”图)看,这就是烟雾缭绕的乌蒙山!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你眼前的乌蒙山吗?(口述:高大险峻;悬崖峭壁;直插云天;高耸入云)是啊,乌蒙山如此雄伟,如此险峻,诗人用了哪两个字?(磅礴)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吗?谁来试一试?(点读,评读,齐读)(3)感受红军“无畏”可是,如此之远的五岭,如此之高的乌蒙,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板书:细浪 泥丸;相机板画)那么,从这“细浪”和“泥丸”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无畏或乐观)谁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该怎么读?(试读,点读,齐读)【设计意图】适时引进资源,凸现词语的视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了学科教学的特点。调动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感悟翻山的艰难,突出了新课程沟通生活、强化实践的特点。3.如果说“五岭”和“乌蒙”是红军翻越“千山”的写照,那么“金沙江”和“大渡河”就是红军涉过“万水”的证明。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这两句话中,有哪几个字深深触动了你的心?(板书:暖 寒)你是怎么体会这两个字的?(指名说,相机引入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资料)(1)品味巧渡之“暖”金沙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渡江时,红军战士为什么反而感到“暖”呢?(指名说)相机小结:1935年5月3日,刘伯承将军率领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的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就活捉了守敌,抢占了绞平渡,依靠七条木船,渡了七天七夜,使主力红军轻松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敌人赶到江边时,他们只能望江心叹,看到的是红军扔掉的几双破草鞋!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一定是怎样的?(指3人说)是啊,不费一枪一弹就巧渡金沙江,红军怎能不满心愉快?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是啊,用敌人的船轻松渡过大江,红军怎能不感到欢快?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是啊,一口气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红军怎能不喜悦满怀?再读(金沙水拍云崖暖!)(2)品味飞夺之“寒”巧渡金沙江,诗人心头分外温暖;回望泸定桥,诗人挥笔写下了一个“寒”字!同学们,你们是怎么体会的?(出示“泸定桥”图)看,这就是泸定桥。红军赶到时,敌人已抽掉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在风中轻轻摇晃!脚下是悬崖峭壁,桥下水流湍急站在岸边,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寒”?(播放怒吼的涛声)听,这就是大渡河的涛声,如雄狮咆哮,似万马奔腾不用说走,只是站着,你又能感到一种怎样的“寒”?此时此刻,当我们迎着泸定桥的硝烟,目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相信你会对 “寒”字有更深的体会!(播放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视频)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一直读到你感到害怕、心里冰凉时为止,试试吧!(指3人读,教师即兴评价)是啊,桥上只有铁索,寒光闪闪,怎能不让人腿脚发软?读这句话(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啊,桥下水流湍急,涛声轰鸣,怎能不让人胆颤心惊?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啊,桥上硝烟滚滚,鲜血流淌,怎能不让人倍感悲壮?再读(大渡桥横铁索寒!)4.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含义深邃,这就是诗歌的凝练美,让我们齐读这两句!(齐读)你们看,这几句诗,上下句字字相对,内容相关,对仗工整,这就是律诗独有的特点。5.长征如此艰难,但红军勇往直前,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齐读最后两句!(1)岷山是一座怎样的山?翻越时红军战士为什么如此高兴?(简介会师背景)(2)战士们心中最想说的又是什么?怎样读出战士们的这种心情?(指3人读,教师即兴评价并范读)6.同学们,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仅仅是自然环境上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提示:天上几百架飞机地上几十万敌军还要与恶劣的气候搏斗)7.教师小结,引读诗眼:同学们,尽管五岭连绵逶迤,乌蒙高耸入云,但红军用坚定的脚步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管金沙江波涛汹涌,大渡河危难重重,但是红军用飞扬的战旗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管头上敌机轰炸,身后敌人围追,但红军用欢快的笑声证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毛泽东诗词精于炼字,用词考究,体现了近体诗的凝练美。结合具体史实,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潜心领悟一个“暖”字,分层细细品味“寒”字的独有内蕴,体现了高年级词语教学的特点。恰到好处的插语引读,增强了画面感,点燃了学生的诗情。思潮澎湃时,学生完成了与长征的二次深度对话。四、诵读全诗,升华诗情,总结长征1.下面,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指读,范读,配乐齐读)的确,长征是一首胜利的凯歌,一首勇士的赞歌!学完这首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指4、5人说)2.回顾长征,毛主席激情满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一起读: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3.长征诗歌代代诵,长征精神代代传,希望红军的英雄品质能伴随我们勇往直前!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这首诗!【设计意图】全班配乐美读,是诗情的延续;深情总结长征,更是理性诗情的迸发!最后,教师赠言勉励,既是全课的自然结语,也是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至此,全面落实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完成了与“长征”的第三次读后对话。【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五 岭 细浪乌 蒙 泥丸远征难 金沙江 暖 只等闲大渡河 寒岷 山 喜无畏 乐观6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湖北省级优课).doc)为本站会员(叶红鱼)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