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复习和总结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
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2.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物品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动与静例题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答案:C.例题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答案:D.例题3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例题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关“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的选择题时,可以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答案)的范围,把不在结论(答案)范围内的其他结论(答案)排除掉.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A方法错误;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B方法正确;刻度尺刻度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C方法错误;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D方法错误.答案:B.例题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快与慢例题6(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正确B.只有正确C.只有正确D.只有正确解析: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正确.答案:D.例题7为了测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发射超声波,并同时计时,0.4s后收到回波,如下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枯井的深度.解析:超声波测距离: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例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在海中的发射器向障碍物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到超声波计时为t,则障碍物离发射点的距离为L=s声/2=vt/2.解:声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时0.4s,可知声波0.4s传播的距离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知,h=vt/2=(340m/s0.4s)/2=68m.例题8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80次/min.则:(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解析:(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2)由图甲可知在0.75s时间内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30mm,坐标纸的速度;(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5mm,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乙1min心跳次数为(次),即乙的心率为96次/min.答案:(1)0.75;(2)40mm/s;(3)96次.【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的变化例题9(贵州毕节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方法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将前后两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来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3=90cm=0.9m,时间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1=26cm=0.26m,所用的时间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答案:(1)26cm;4s;(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