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141页).doc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共141页)1.1种子发芽实验 教案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案1.3绿豆苗的生长教案1.4蚯蚓的选择教案1.5当环境改变了教案1.6食物链与食物网教案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案2.1船的历史教案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2.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2.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5给船装上动力教案2.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案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案 3.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案3.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3.3珍惜水资源3.4解决垃圾问题教案3.5合理利用能源教案3.6让资源再生3.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4.1温度与水的变化4.2水的蒸发和凝结4.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4.6哪个传热快教案4.7做个保温杯教案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构成了课程标准里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的学段目标。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命从种子发芽开始,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内容设定为“设计关于种子发芽条件的对比实验”。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设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本课通过集体研讨“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计划,初步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实现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然后,再分小组研讨“关于种子发芽的其他条件”的实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完善实验计划。【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于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标签、记录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谈话导入1.大家以前种过植物吗?凤仙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出示凤仙花图片)2.蒲公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出示蒲公英图片)绿豆的生命又是从什么开始的呢?3.这些植物的种子传播到任何地方都能发芽吗?预测:不能,落在南极不能发芽,温度太低了。干燥的沙漠里不能发芽,缺少水分等。引出: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点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研讨种子发芽的条件1.以绿豆种子为例,它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测:阳光、空气、营养(土壤)、水分、温度。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例的同时说出理由。2.教师进一步引导: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呢?学生自由发言。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设计意图: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讨论从种子发芽具体到绿豆种子发芽更有针对性。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二、探索设计对比实验计划(一)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实验计划1.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设计一个实验计划,选择一个要改变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纪录表上(及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计划选择的人数差不多)。我们组选择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和 土壤 有关。3.以“土壤”条件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二)以“土壤”条件为例完善实验计划1.你们计划怎样做实验?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2.你们预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3.为了让实验更公平,你打算怎么做?预测:做两组,一组加土壤,一组不加土壤。引导:无土壤的一组可以加入纸巾来固定绿豆。4.除了土壤以外的其他条件怎么设置?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例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教师引导:实验中只能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化,这样的实验方法叫做对比实验。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件是什么。5.关于绿豆种子的数量问题,为什么要放多颗绿豆?预测:可以放三颗绿豆。如果只放一颗,假如这颗绿豆是坏的,实验就不能成功,绿豆数量多点可以让实验更准确。教师引导:在科学上,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6.小结:PPT出示完整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预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分、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各3粒、阳光、空气。不同的条件提供土壤和不提供土壤。实验方法A. 准备两个盆;B. 在一个盆里铺上一层土壤,另一个盆里放纸巾;C. 在两个盆里各放3粒绿豆种子;D. 给两个盆里定期浇同样多的水。7.如何保证两个杯子里浇的水一样多?预测:用滴管浇水,每次滴10滴,并且要定期补水。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设计对比实验,教师需要展示一个完善的对比实验设计计划,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全班学生共同研讨完善实验的方法,在研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兼顾对比实验设计中公平性和严谨性,提高学生在计划设计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三、研讨完善实验计划并实践(一)研讨其他实验计划1.每个实验选一组同学上来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讨论。(1)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学生讨论:关于土壤这个条件,两组都不放土壤可以吗?学生回答:如果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那么这两个杯子就都不会发芽,实验结果就不准确了。教师引导:当我们不确定这个因素会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时,两组就要有所区别,一组要添加这个因素,而另一组则不添加这个因素,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学生讨论:我们把两个杯子里的绿豆放在什么地方呢?预测:阳台上、房间里(阳光也会透进来)、学校走廊上。(2)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如果把两组绿豆放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导致空气、温度等条件不一致,要把两盆绿豆放在一起保证阳光条件不同,该如何如何操作?学生预测:可以给其中一个罩上黑塑料袋。塑料袋罩起来会导致空气不流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预测:在黑袋子上扎几个小孔保证空气的流通。教师引导:(出示材料实物)一盆可以用黑色大塑料桶罩住,另一盆用透明塑料桶罩住。教师在黑板上画图。(3)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问题:放在冰箱里没有阳光了,怎么办?学生预测:把冰箱外面的常温组用黑色塑料桶罩住,这样就可以和冰箱中的光线条件保持一致了。(4)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问题:怎样设置没有空气的环境?学生预测:用抽气机抽干空气。教师引导:出示密封袋,教师演示将绿豆种子浸泡在水中,将气泡排出并密封。另一组加入等量水,密封袋敞口放置。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修改实验计划。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过程。让学生展示小组设计,是为了充分暴露计划中的缺陷,再以全班研讨的形式将对比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成共识,完善计划。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改进计划,而不是生搬硬套,培养学生在设计对比实验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二)种植绿豆(1)小组按照实验计划将绿豆放置好。(2)每个实验请一组学生介绍并展示操作过程。设计意图:学生将完善后的计划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实施,加深理解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设置方法,同时学会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新问题。四、拓展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1.出示观察记录表绿豆种子发芽和_____的关系,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课外观察记录。教师布置: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2.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板书设计】【实验记录表】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观察记录表日 期种子的变化1组有( )2组无( )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设计关于绿豆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对比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计划。列出实验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猜测、实验中相同和不同的条件以及整个实验的实施过程。在交流实验计划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计划中的缺陷并尝试解决,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2课,包含课程标准里“56年级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的学段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顾绿豆芽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教材要求针对前一课所设计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研讨。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信息,共同交流分析,引导学生从多组数据中分析结果。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要求学生汇报实验并认真倾听。引导学生学习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的不一样,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最后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做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第三部分,移植绿豆芽。这个活动是探索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上一节课的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所以本节课师生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启发和帮助这些学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5张班级实验信息统计表、土壤、花盆。学生准备:绿豆发芽实验装置、实验信息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观察我们的种子发芽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表格一,教会学生如何整理数据。)2.谈话:看来大家通过种子发芽实验都有很多的发现,很有必要进行汇总,整理一下。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出示课题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绿豆的发芽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绿豆芽未发芽的原因,为后面顺利研讨打下基础。二、探索1.小组内分析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发现,完成实验信息表一。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纪录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组 (有 ) 组 (无 )2.出示实验数据统计表格,教会学生如何统计数据。方法:根据选择研究的条件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到黑板上相应条件的记录表处填写数据,教师进行汇总。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纪录表共有( )小组参加了这个实验组号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 有 号小组号小组号小组总计 无 号小组号小组号小组总计我们的解释设计意图:教师同时出示5个条件记录表,让学生同时上台填写数据,节省了数据统计的时间,为后面充分研讨留出更多时间。另外,表格的呈现形式,使数据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有利于后面顺利开展研讨。三、研讨1.汇报交流:各个小组轮流汇报分析。(1)实验结论与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每个小组讲讲自己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条件的实验结果的。预设小组汇报情况如下:研究空气条件的小组汇报结果:有空气的绿豆会发芽,无空气的绿豆不同小组结果不一样,有的小组绿豆发芽了,有的小组绿豆不发芽。教师分别出示有空气和无空气的实验结果,让同学们推测原因。 预设:操作不当,有空气进入;选用了自来水,水中有空气。谈话:看来空气组的数据不能帮助我们得出结论。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帮助我们得出了结论,我们来看一段阅读资料,看看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教师出示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研究阳光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阳光的绿豆会发芽,无阳光的绿豆会发芽; 研究土壤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土壤的绿豆会发芽,无土壤的绿豆会发芽; 研究温度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常温下的绿豆会发芽,低温下的绿豆不会发芽;研究水分条件的小组汇报情况:有水分的绿豆会发芽,无水分的绿豆不会发芽。教师引导对学生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辨析,推测可能的原因。预设:种子本身有损坏;学生操作不当(如加入的水过多,使种子浸泡在水中,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2)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来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小结:请学生整理表格,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不需要哪些条件。2.请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谈话:我们单凭简单的实验数据和分析还不能得出最终的科学结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关于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教师播放视频。小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不需要哪些条件(土壤、光照)。教师带领学生修改班级纪录表。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于对各个研究条件的研讨。除了空气,其他4个条件的数据容易分析和得出结论。空气组的数据容易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操作上容易出现误差。通过辨析、教师引导和资料阅读,学生明白空气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对于实验误差和操作错误有明确的认知,学会初步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学生能结合视频以及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种子发芽的条件。四、拓展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苗的生长。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量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设计意图:由于课上时间紧迫,移植绿豆苗作为拓展活动留到课后开展。此环节是为下一课绿豆苗的生长的学习做铺垫。【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要求学生对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数据进行汇总,从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三方面进行记录,并通过组内研讨,形成自己的解释。绿豆苗的生长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3课。本课要完成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是:3.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8.1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在种子发芽实验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两个实验的操作中,学生种的绿豆都已经发芽,并长出了叶子。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的生长进行观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需不需要阳光,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前两课对“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地得出实验结论,知道了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空气。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顺势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也能说出“光合作用”这个科学词汇,但对于光合作用内涵的理解是很模糊的。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能举出一些例子,但是内容并不丰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目标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教学过程】一、聚焦: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预设: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气。2.讨论:绿豆苗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3.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作用?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更绿、提供营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种子萌发活动引入,从“绿豆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讨延伸至“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阳光对绿豆苗、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自然聚焦本课主题,指向性明确。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一)设计实验计划1.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出示记录单,小组讨论,每人填写。研究的问题我们的预测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2.学生交流,完善实验计划。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预测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要改变的条件光照不改变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土壤、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实验方法一盆绿豆苗有阳光照射,另一盆绿豆苗没有阳光照射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过绿豆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过程,包括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所以这部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实验计划,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这也能检测学生对对比实验计划的掌握情况。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梳理,规范并完善实验计划。3.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材料: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学生讨论并完善操作步骤:把两个塑料瓶的头部剪掉,分别倒扣在两盆绿豆苗上,把它们同时放在阳光下,每天加等量的水,连续观察一周,记录现象。如图:5.学生操作。(1)在两个一次性杯子上贴标签并写好组号,注明“有光照组”和“无光照组”。(2)将两杯绿豆苗按对比实验的实验计划放置好。设计意图:在实验操作上要想做到完全公平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改变阳光条件的同时很容易也改变温度条件或空气条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为缜密的操作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1.我们怎么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预设: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角度进行比较观察。2.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如果当堂完成观察记录,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之前做的实验视频或照片,完成记录单。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阳光下的绿豆苗黑暗处的绿豆苗3.学生汇报交流。预设: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矮些,茎的颜色偏绿,较粗壮,叶子的颜色是绿色的,较大;无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瘦长,茎比较细,颜色是黄绿色,叶子偏黄色,呈病态状等。实验说明: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所以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设计意图:为引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观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份观察记录单,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观察。另外,教师通过视频和照片的方式实现当堂观察,引导学生在后续的观察中,用画图、文字描述或者拍照的方式记录两组幼苗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比较直至做出合理的解释。(三)阅读资料,提高认识1.同学们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看看科学家的发现是不是和我们一样。2.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3.学生思考: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茁壮成长,那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又有怎样的影响呢?预设: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周围的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图文介绍空气的成分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引领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环境的需求以及植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在丰富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同时,又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三、研讨:植物与环境的联系(一)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预设: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土壤等。2.我们可以制订怎样的实验计划,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预设: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只改变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测,通过改变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来研究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学生在实验之前要制订实验计划。(二)植物适应环境1.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几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3.你还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阳光、水分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拓展到不同环境中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不同需求。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丰富关于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学生猜测: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样?2.鼓励学生回家实践,验证自己的推测。设计意图:拓展实验是“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延续,本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的兴趣。【作业要求】1.四人小组带走实验材料,完成“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现象记录(观察一周时间)。2.尝试实践拓展活动“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板书设计】绿豆苗的生长光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 氧气+养料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活动手册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记录绿豆苗分别在两种不同环境下(阳光下和黑暗中)生长一周后的高度、茎和叶子的颜色、茎的粗细。由于同时种的绿豆苗有多颗,所以在高度计算时,教师需提醒学生计算平均高度。学生通过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对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共同认识。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4课,本课在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是:12.1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和实验实施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将针对“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明的环境”“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这2个问题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讨,了解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企鹅、天鹅、狼等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分析这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了解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从而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观察蚯蚓的经验,知道能在花园、菜地等地方找到蚯蚓,但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进行研究的学生并不多,不清楚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基于此,对蚯蚓喜欢的环境展开对比实验研究,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 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1个长方形盒子(带一边镂空的盖子,内侧黑色)、1个底部铺满干土的长方形盒子(带盖,内侧黑色)、1杯水、1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10条、1双一次性手套。【教学过程】一、聚焦猜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一)复习导入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回顾:充足的阳光、一定的空气、充足的水分、一定的土壤、适宜的温度。2.植物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动物呢?(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3.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一个动物朋友蚯蚓,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揭题:蚯蚓的选择(二)猜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谁来说说,你在哪见过蚯蚓?你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预设:我们经常在草丛里、花坛的土壤里、下过雨的路上看到蚯蚓。推测它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猜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将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二、探索蚯蚓与环境的关系(一)研讨实验计划活动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根据同学们的推测,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2.在前3课的学习中,同学需要先自己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再展开实践活动。本课老师先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请同学们分析这个实验方法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3.出示实验方法:将5条蚯蚓放在长方形纸盒中间,盖好一边带孔的盖子,把亮着的手电筒放在孔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孔进入到盒子里。5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边有光照一边黑暗。相同的条件是同一个盒子、相同的土壤等。活动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出示实验方法: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一端铺上湿润的土壤,另一端铺上干燥的土壤。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2.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预设:不同条件是土壤的干燥和湿润情况,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相同条件是同一个盒子、都是黑暗的等。设计意图:本环节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直接出示实验计划,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控制变量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同时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和研讨节约出更多时间。(二)完成实验过程1.教师出示实验的关键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实验做一次,还是做多次?预设: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引导:时间没到,如果蚯蚓爬出盒子,也不能打开盒盖。(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预设: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们。引导:为了避免蚯蚓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时间为8分钟。教师巡回指导。3.整理数据。设计意图:虽然实验过程已经完整地出示给学生,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仍有必要将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形成在对比试验过程中的公平和严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三、研讨动物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一)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1.将全班的实验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分析数据有无问题,并说说理由。注意:研讨时应去掉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说说依据。学生表述实验结论并结合具体的数据论证。3.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因为蚯蚓的皮肤湿润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一晒,身体表面变干燥,无法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4.为什么有些蚯蚓会选择明亮的一端,会选择干燥土壤一端?预设:可能蚯蚓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惊吓做出错误的选择,也可能是蚯蚓身体虚弱判断错误。引导:大家说的都对。另外,实验中的蚯蚓是在商店买的,是人工饲养的,而不是大自然中野生的,对光有一定的适应性,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小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在交流研讨实验数据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呈现全班数据后,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数据中的问题数据。分析学生问题数据产生的原因,有依据地剔除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正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例数据,思考个例数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讨,最后形成共识: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二)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1.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下面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出示湖中的天鹅、雪地里的企鹅、雪地里的狼等动物图片)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小结: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引导:教室里没有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3.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们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举例发言。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企鹅、天鹅、狼、青蛙等图片,从蚯蚓过渡到其他动物,意在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形态、构造、习性等方面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进行分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板书设计】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下表是实验数据班级统计表)蚯蚓对光照环境的选择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组别明亮中间黑暗组别干燥中间潮湿第1组第1组第2组第2组第3组第3组第4组第4组第5组第5组第6组第6组第7组第7组第8组第8组第9组第9组第10组第10组【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数据。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学生要挑选多条蚯蚓,进行3次实验。如教学时间有限,全班12个小组做同样的实验,相当于一个实验做了12次,也有统计学的意义。这两个实验都需5分钟,可同时计时等待,教师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展开有依据的预测,鼓励学生将预测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当环境改变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在前4课的学习和实验中,学生发现动物、植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本节课将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非生命环境”发生变化对植物、动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本领。本课教材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以“春天田野中能否看到青蛙”引入,借助不同层次的提问,引领学生分析青蛙在不同季节的不同行为。第二部分“探索”。本环节包括2部分,前一部分以青蛙为对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