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共64页).docx

  • 资源ID:34488       资源大小:190.93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60金币 【人民币6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金币 【人民币6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共64页).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如下: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5.当温度降低到 0 时,水会结冰,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6.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 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7.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相的变化规律。8.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9.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制作简易日晷,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10.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11.通过饲养活动, 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观察日记,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12.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13.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14.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15.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16.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 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17.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18.举例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举例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2、3、7、8、9、11、12、13、16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四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三、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五、教学进度单 元教学内容课 时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2课时2.热胀冷缩1课时3.水受热以后1课时4.水遇冷以后1课时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1课时6.月球2课时7.太阳1课时8.太阳钟1课时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1课时10.养昆虫1课时11.探究昆虫的奥秘1课时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1课时13.用根、茎、叶繁殖1课时14.动物的繁殖1课时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课时16.动物的庇护所1课时17.环境变化以后1课时第1单元冷和热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第一课冷热与温度,通过回忆生活经历和课堂操作体验,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第二课热胀冷缩,通过实验观察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课水受热以后,通过实验观察冰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认识融化和沸腾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第四课水遇冷以后,通过实验观察水蒸气水冰的变化过程,认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4)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类实验操作。(5)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1.冷热与温度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学习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2.能准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发现热水降温过程中的一般规律。3.了解身边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并知晓其对应的用途。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得出结论。三、教学准备冷水、热水、温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实验单、秒表。四、教学过程(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二)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冷水:______摄氏度 温水:_______摄氏度 热水:______摄氏度(三)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1. 安装好测温装置。2. 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1.出示图片: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五、板书设计冷热与温度(课题)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变化先快后慢。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学习目标1.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3.会正确使用酒精灯。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难点: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三、教学准备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四、教学过程(一)感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操作:分别将两支温度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2.提问:观察这两支温度计的变化,想一想温度计是怎么工作的? 【意图解析】通过观察温度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思考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水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假设: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2. 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3. 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4. 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5. 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三)研究气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 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2 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 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4)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 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 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3) 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实验结果:3.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五)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进行解释说明吗?五、板书设计热胀冷缩(课题)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课后反思:3.水受热以后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和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四、教学过程(一)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1.提问: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交流并总结: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二)冰的融化1.揭示: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融化。2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问题:假设:实验步骤:(1) 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 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摄氏度时为止。(3) 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曲线图。实验结论:4.提问:(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冰融化时的温度时多少?(3)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冰融化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三)水的沸腾1.提问:你见过水沸腾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步骤:(1) 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 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得数据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3) 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交流(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否持续上升?(4)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变化?4.小结:在一般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意图解析】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面、温度和气泡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要得出全面的结论,需要学生准确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地观察。(四)水烧开后的现象及原因提问: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意图解析】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五、板书设计水受热以后(课题)冰受热后会融化,继续加热水会沸腾课后反思:4.水遇冷以后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三、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四、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意图解析】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4.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解释生活中凝结的现象1.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2小结: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五、板书设计水遇冷以后(课题)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课后反思: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二、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除了认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还要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是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而了解太阳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也为第四课打好基础。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晷等计时工具,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2) 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3)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4)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5)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应用。 5.地球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1、 学习目标v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v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v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v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2、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球是球体;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3、 教学准备1.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几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2. 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4、 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2) 活动探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我国汉代的张衡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这种说法被称为“浑天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用实验解释观点你们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帮助你解释这些观点?下面老师要抽选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船只进出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操作中,老师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选同学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情况和上面一种(第一种情况)是一样的。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听过的同学举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说说看。请大家阅读活动手册上相关内容。然后,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观察细红线,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细红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地球是球体。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3.教师总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阶段吧。出示课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还有一个小星球,你们知道是谁吗?月球嗯,说的对,就是我们夜晚看到的月亮。课后请大家阅读关于月球的知识,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着你分享哦。下课。5、 板书设计地球盖天说(古代中国人)浑天说(张衡)观测月食推断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地球是球体(麦哲伦)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宇航员)课后反思:6.月球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学习目标1、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4、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难点: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分组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3、教师演示材料: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4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和陨石的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器材有沙盘、细沙,它们代表了月球表面;还有石块,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陨石的质量和撞击速度怎么来表示?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块表示质量不一的陨石,石块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击速度不一样。出示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子里分别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其中一个沙盘中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往另外一个沙盘中丢不同大小的石子。(4)轻轻将石块取出,观察被石块砸过的坑。同学们已经有了实验思路,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小组分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A负责将细沙铺在沙盘里;B负责挑选大小相同的石块,使其从不同高度坠落;C负责挑选大小不同的石块,使其从相同高度坠落;D负责将石块取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问题操作过程要严密、实验器材轻拿轻放、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手松开时让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到的实验现象。石块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块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师还给每组同学准备了手电筒,请把手电筒打开,直射或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阴影一样吗?2、地球的卫星月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颗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关系呢?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所以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带哪些东西?同时月球不会发光,只会反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意图解析】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展示为主。3、模拟月球的公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月相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这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接下来老师来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转,我用打开的手电筒表示太阳,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用这个包裹着锡箔纸的网球来表示月亮。请一位同学拿好手电筒站在一侧,关灯,让“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月球”的明暗变化情况。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意图解析】模拟月球的公转情况,可以直观感受到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教室里通过演示实验看到的月相变化和我们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样的。4、观察月相并记录。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师今天要发布一个任务每天晚上6点去观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记怎么办?每天定好闹钟,让闹钟来提醒我们。仅仅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记录月相。这是我们的活动手册,可以将我们看到的月相画在表格里。怎么画呢?第一种方法:直接画出亮面形状。首先我们要判断亮面在左还是右,我们来看这张图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侧。第二步:画出亮面的形状,一个弯弯的月牙。接下来我们试着画两个月相。这种方法对画画的要求比较高。介绍第二种方法步骤:涂阴影法(1)在记录纸上画好相同大小的圆圈(2)观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线。(3)圆圈上点出分界线的两个顶点,画线连接两顶点。(4)将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注意:写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历上的农历日期。实事求是,如遇天气不佳就空着。在观察月相时,同时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意图解析】观察月相后需要记录,首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是什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徒手画,但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涂阴影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第二课时:1、根据形状认识月相名称。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同学们坚持观察月相并且做好记录,老师为你们点赞。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也和大家一样,观察和记录了月相,其中有几个月相图片(课件出示),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介绍几种月相名称:新月: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这时是农历初一。峨眉月: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上弦月: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农历十二、十三,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称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满月以前的凸月称为“渐盈凸月”,又称“上凸月”,。满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凸月: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农历十九、二十的凸月称为“渐亏凸月”,又称“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峨眉月: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在你们的记录单上把上面的几种月相圈出来。2、整理月相记录单,总结月相变化规律。投影展示一些学生的月相记录单,请大家对比分析。课件出示月相记录汇总,指导学生总结变化规律:上半月,亮面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月相会是怎样的?是的,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新月大约间隔多少天?30天。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3、拓展活动。思考:月亮出现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三)、课堂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关于月球还有更多有趣的知识,大家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留待课后继续探究,好吗?五、板书设计6、月球月球(卫星)表面:环形山、月海月相变化地球(行星)课后反思:7.太阳2021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一、学习目标v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及太阳的运动特征;v 知道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v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和太阳高度角;难点:测量太阳高度角。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量角器、线(如:棉线)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猜谜语吧,记得举手抢答哦。老师待会叫最快举手的同学回答。一个球,圆溜溜,夜里人人不见,白天家家有。(二)探究新知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表面温度约为5500,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这个温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烧开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把铁融化的温度是1500度左右。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感觉到了太阳的温度有多高了吧。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这么大。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其位置的变化,人们称这样的天体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白天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的恒星。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相对于银河系来讲,它就像是很小的一颗尘埃。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每秒钟的传播距离为30万千米。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的速度是极快的,为了更好的感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接下来,请你计算一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阳光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500秒!约8分钟,这样的数据真实太让人惊讶了。目前,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中,飞机是最快的了,拿时速是1000千米的飞机来对比,你能算出假如人类乘飞机去太阳那里,大概需要多久吗?如果换成宇航员乘坐的速度更快的火箭呢?火箭的时速达到了40000千米。当我们计算过之后,能够得出坐飞机大约需要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共64页).docx)为本站会员(备课啦)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