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网格式教案).docx
9. 庞大的“家族”【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对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及从生到死要经历哪些阶段的学习。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意在了解昆虫具有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的庞大。本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第二个环节:结合昆虫中数量最多的甲虫及其特征来更深层次的了解昆虫这类生物;第三个环节借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最后一个环节:“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一步步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 在小学低年级,一下动物与植物,二下土壤与生命以及四上给动物分类,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的方法,但还没有对某种动物进行从生到死要经历的阶段,进行完整的研究。因此这个单元,从昆虫外型特征入手,掌握昆虫判断方法,引出昆虫的“庞大”,继而通过养昆虫,掌握昆虫数量庞大的秘密,了解昆虫的一生,对动物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学情分析】昆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中,蜘蛛、武功、蜗牛等小的虫子都称作昆虫,它们无法对昆虫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孩子无法进行区分。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动物的研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要想研究一类动物,要先从它们的外形特性开始研究,并利用这些关键性特征进行动物的判别。四年级的孩子知道昆虫都有触角,但对它的数量、形状没有细致的研究,知道昆虫有足,但不知道昆虫只有3对足。因此我们需要在昆虫区别其余动物的关键特征上下功夫,帮助孩子建立起昆虫的模型,掌握判定的标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1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2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2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放大镜 昆虫标本 昆虫模型 昆虫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1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2预设:数量庞大3 预设:昆虫设计意图:从课题中“庞大”一词入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解释词的意思,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且数量也有一定规律,都是?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再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又有没有什么规律呢?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三)实验探究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1) 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2) 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3) 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四)分享总结: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2预设:头部。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板书)3师:足和翅膀呢?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板书)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9师:真会总结。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预设:头部的触角和胸部的足。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五)学以致用。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它是昆虫吗?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PPT出示)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1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学生认根据图片认昆虫。2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预设:2根/一对。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板书:三对足)预设:用放大镜观察。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小组分组实验。3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及昆虫模型。4(1)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2) 预设: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是不相同的。但它们都有一对触角。预设:一对触角。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5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生根据PPT图片,利用昆虫的特征来快速判断。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的昆虫入手,在这里会有同学认为“小的虫”都是昆虫,如易混淆的“蜘蛛”“蜈蚣”等,这里不纠正,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昆虫先进行粗略的观察设计意图:从有这个器官,进一步观察到这些器官的数量,这是区别其它似昆虫动物的关键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触角、足、翅膀等特点的基础上,再去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进一步发现,这些器官与昆虫身体结够的联系,完善对昆虫这类动物的模型构建设计意图:提炼出昆虫的独有特点,掌握基本的判断方法,通过易混淆的小动物蜘蛛,进一步强调触角以及足的数量,加深学生印象,巧妙的突破本课难点3、 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有一类昆虫是最多的,你知道它们是谁吗?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那甲虫还有什么特点呢?4师: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甲虫的特点。(视频:甲虫展翅)5师: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6总结: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动物、昆虫和甲虫的关系:(PPT出示)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而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1预设:甲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生自由发言2预设:甲虫有两对翅膀,其实我们看到的坚硬外表不是它的壳,而是它的一对翅膀:称为前翅,呈鞘质,它主要起到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不具有飞翔的功能,它还有一对翅膀在前翅下面,称为后翅,呈膜质,主要起到飞翔的作用。设计意图:先通过大量甲虫图片的观察,先初步掌握甲虫外形上的基本特点,再进行进一步的特征探究4、 应用拓展(一)昆虫猜猜猜1师:看来不同的昆虫有着自己不同的形态特点,老师这里想要考考同学们,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是什么昆虫吗?(PPT出示)2师:你们可真聪明,挑战升级,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有关昆虫的小卡片,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昆虫,并猜测出它的名称,比赛看哪一组最厉害。师生互动。(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时间短则省去这一环节)1师:这么庞大的昆虫家族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谁愿意来描述你的观点。先表达观点,再说明理由。2师:每位同学对于昆虫都有自己的见解,究竟昆虫带给人类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视频播放)3师小结:据科学家统计,在100万类昆虫中,只有1万类昆虫对人类是有害的。昆虫对人类的贡献功大于过,无论害虫还是益虫,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昆虫的存在,让生物物种更加丰富。(三)制作昆虫模型(布置任务)1师:了解了那么多昆虫,你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昆虫吗?(出示材料)观察实验材料,你想怎样做?2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个任务就留着同学们课下来完成。1预设:蜻蜓(小组互动)2PPT出示参考句式:我认为昆虫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因为.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有一些补充.我反对他的观点,我认为.同学之间自由辩论。生观看视频。预设:用粗树枝做昆虫的身体,细树枝做昆虫的足和触角,开心果壳做翅膀。设计意图:通过描述,了解在同一类群中,也有很多种形态不一,具有独特特征的群体,多方面体会昆虫“种类繁多”这一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将昆虫与人类生活充分联系,体会昆虫为人类生活的贡献与危害,学会辩证的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昆虫的特征(因为器材等多方面原因,课堂操作较难,建议课下做)5、 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分享【板书设计】10. 养昆虫(第一课时)【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制作、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2.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中年段要求。1.1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7.1 描述生物的特征。7.2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11.1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12.1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教材分析】养昆虫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的第二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动物和植物和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因此昆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带领学生饲养昆虫,学生对于昆虫从生到死要经历的过程是十分陌生的。本课主要帮助学生从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了解昆虫的一生。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养蚕(或其他昆虫,如菜青虫),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昆虫从生到死的过程,了解昆虫的一生有哪几个发展阶段,学会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全过程。第二部分,整理养昆虫的日记,从生长变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获取、整理信息。第三部分,画出蚕的一生,了解昆虫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庞大的“家族”,更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了昆虫,了解了昆虫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并建立起了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知昆虫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择恰当的工具后自己记录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形象思维也在想抽象思维过渡。通过一年级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养成了一些科学习惯。【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2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3能像科学家一样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蚕生长、蜕皮、吐丝和结茧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2在饲养活动中,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使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通过画蚕的一生,了解昆虫从生到死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为日后建立昆虫变态的概念打下基础。【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蚁蚕、桑叶、纸盒、毛笔。【教学时间】2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看看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丝巾。3请你们猜一猜,丝巾是什么材质做成的?4学生汇报:蚕丝。5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视频蚕的一生,看看蚕丝是哪里来的。6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蚕一生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讨论讨论如何养蚕吧!7揭示课题:养昆虫。1通过视频了解蚕一生的变化。设计意图:以丝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播放蚕的一生视频,让学生自发产生探索蚕的生长过程的欲望,引出本节课。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课后需要自己动手养蚕,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了解如何养蚕,使得学生在目标驱使下主动学习知识。 二、如何科学地养蚕1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你们觉得蚕宝宝什么条件下会从卵里出来呢?2学生可能会猜测需要的时间,也可能会猜测季节。3最近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春天来了,天气在慢慢地变暖和,我们把蚕宝宝带回家以后要每天观察,看看你的第一只蚁蚕在哪天孵出来,什么时候所有的蚕卵都孵出来了,把孵出的日期记录下来。4在我们等待蚕宝宝孵出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给蚕宝宝们准备一个“家”,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房子”适合蚕宝宝们生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为蚕宝宝们设计一个“家”,先画出设计图、列出需要的材料清单。5学生用带来的纸盒、纸板、白纸、剪刀等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小房子”。6同学们做的“小房子”都十分地精美,房子建好了我们还要装修。其实我们蚕宝宝的要求不高,如果你们可以在纸盒里铺一层干净的纸,再给纸盒的盖子上打几个小洞,蚕宝宝就会非常满意啦。7展示蚁蚕照片。等蚕宝宝们从蚕卵中孵出来了,我们就可以给它们搬进新家了。可是蚕宝宝这么小,好像一抓它就会把它捏死,我们要怎么让它们住进新家呢?8请小组内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怎么挪动蚕宝宝。9教师展示挪动蚕宝宝的方法。10蚕宝宝吃什么才能长大呢?11学生可能会说吃树叶,也可能知道蚕吃桑叶。12我们可以先在纸盒里的纸上放入洗净、擦干的桑叶,再用毛笔将蚁蚕轻轻扫入盒内。13我们把蚕宝宝安置进新家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对,我们还要记得每天为它们清除粪便、换桑叶,并且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情况。1小组讨论,为蚕宝宝们设计一个“家”,画出设计图、列出需要的材料清单。2用带来的纸盒、纸板、白纸、剪刀等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小房子”。3在纸盒里铺一层干净的纸,再给纸盒的盖子上打几个小洞。4小组讨论,用什么工具、怎么挪动蚕宝宝。设计意图:本阶段以学生猜测和自行探索为主要内容,讨论如何科学地养蚕,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同时及时总结养蚕的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体验和观察从蚕卵到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地区蚕不易获取,则可让学生自行获取菜青虫,一样可以体验养昆虫的过程。三、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1现在我们知道了怎么照料蚕宝宝,那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在孵出蚕宝宝之前,蚕卵是什么样子的。2发放蚕卵。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蚕卵。3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汇报观察结果。4科学实验过程是少不了实验记录的,观察实验也一样。请同学们打开科学活动手册第9页,在第一个小框里写一写你观察到的蚕卵的样子。5蚕宝宝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为了准确的记得蚕宝宝在哪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在每天观察的同时要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日记。6我们平时写日记的时候,都会写些什么呢?7学生回答:日期、天气、做了什么事情等。8我们的观察日记贵在坚持,同学们一定要坚持每天记录。在每天的观察日记中首先要写明日期和天气情况,然后要描述你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和前一天比起来蚕宝宝有什么变化。记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文字、图片、画图等等都可以。9当蚕宝宝慢慢长大,我们会发现蚕宝宝身体的长度在变化,长度的变化要怎么记录更好呢?10学生回答:要记录蚕宝宝身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1可是蚕宝宝软软的,还会缩成一团,怎么量它的长度呢?12我们可以将蚕宝宝放在方格纸上,在它的头部、尾部的位置画记号,然后连接头部尾部的两点记号,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蚕宝宝的身体长度。1领取蚕卵。观察并描述蚕卵。2讨论观察结果,汇报观察结果。3在科学活动手册里写下自己观察到的蚕卵的样子。设计意图:蚕生长的周期是较长的,如果只让学生养蚕却不布置任务的话,学生一开始的兴趣慢慢减退,平时就会很少去注意观察蚕的变化,而蚕的生长时期里一旦漏掉了一环,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蚕的一生变化的认识。因此,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记蚕宝宝的观察日记,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严谨性。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分别从住、行、食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科学的养蚕,同学们可以把老师发放的蚕卵带回家,耐心地等待蚕宝宝孵化出来,然后让它们住进你们为它建造的家。2. 在养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每天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并向科学家一样记录观察日记。1记录科学养蚕的要点,收拾实验台,带走蚕宝宝的“房子”。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科学养蚕的要点,并给学生布置养蚕的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感受科学家耐心观察和记录的探究过程。【板书设计】10养昆虫住:纸盒、纸、打孔行:毛笔、刷子、食:桑叶记日记:日期、天气、外形、长度3.养昆虫(第二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教材分析】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蜕过4次皮,化蛹成蛾,完成生命历程与循环。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还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老师的辅助与引导。但是他们对新的事物会很好奇,会按照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去完成。但是可能会出现对问题理解的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2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3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过程与方法: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2能通过长期观察及资料阅读,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3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2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3. 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通过长期观察和资料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蚕的一生要经历的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了解蚕的一生,认识到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标本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一段时间的蚕宝宝,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养蚕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观察、记录了蚕的一生呢?共同总结:(1)在养蚕的过程中借助了放大镜观察,观察蚕的体长(用尺子进行测量)、颜色、形状、身体上的表面特征有哪些变化。(2)用到的记录方法有:拍照片、视频、画图、记录数据、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同学们可以从饲养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回忆一下设计意图:利用复习导入,回顾这段时间养蚕的经历,为本课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2、 新知探究1. 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2. 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活动一:展示交流会1.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活动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1. PPT出示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2.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3. 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2. 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利用两个活动,互相交流总结饲养昆虫的方法,从而深化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感知生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复杂过程,并不断循环,体会生命的意义。 三、蚕的生长变化研讨一:蚕的寿命1. 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2. 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研讨三: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1. 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2. 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3. 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1. 根据小组资料对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研讨二:蚕的生存条件3. 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设计意图:研讨蚕的生存条件,回顾养蚕过程,有的蚕寿命很长,有的蚕很容易死亡。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再进行研讨:画出蚕的一生循环图,画图过程既让学生回忆养蚕的经历,又比较了蚕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同时,为引出“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 做铺垫。 四、拓展1. 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2. 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我们把昆虫是否有蛹期可以给它们分为两类,这是昆虫的两种发育形态。大家课下可以搜集更多动物一生的发育过程,与今天我们所学的蚕的一生进行比较。设计意图:对比昆虫的发育过程,了解不同昆虫的发育方式,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并愿意主动探究发现感知生命的独特与神奇之处。【板书设计】养昆虫卵 幼虫 蛹 成虫10.养昆虫(第三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些列设计、观察、记录、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3-4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 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章节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生命科学领域”3-4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教材分析】养昆虫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的第二章节内容。通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养蚂蚁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饲养、交流、阅读资料三个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养昆虫对学生来讲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本课以蚕为例来让孩子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到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搜集信息。因为蚕的生长变化是一个长达一个多月时间的过程,学生在认识蚕的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时,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的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养好蚕。本课教学内容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整理记录、汇报交流,概况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最终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本次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