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叮当云教育! | 帮助中心 教学备课就来叮当文库!

叮当云教育

换一换
首页 叮当云教育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教案.docx

  • 资源ID:32336       资源大小:62.8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0金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更多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教案.docx

22孟子三章【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诱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今义:城,城墙;城市。郭:姓氏)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方志敏。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贫贱不能移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语设计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5学生齐背课文。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现今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五、课堂小结孟子三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sakes)主动上传,叮当云教育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叮当云教育(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鲁ICP备09030270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602000151号 copyright@ 2019-2022

网站大部分作品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整理编辑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开